《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钟玉明

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能力的养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和创造才能。当然提问不能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活跃,充满生机。因此,它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提问的形式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的形式从教者方面可分为叙述性提问、识记性提问、提空性提问、选择性提问、思考性提问、评判性提问等。从学生方面可分为个人回答、集体回答。 有些问题如叙述性问答、识记性问答、检查性问答等,应以个人问答为宜。这样教师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及时进行二次备课。集体性问答以评判性问题、思考性问题为宜。教学中有很多问答需要集体的智慧,例如在教《展示华夏的文化魅力》时,我有意识让学生将文题中的“华夏”一词换成与之意义相近的词,我自己备课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找了几个,可是,当我在上课时公布这一问题让学生集体回答的时候,竟然找了十几个。此外,还可以设计集体性抢答,按各种形式把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利用集体观念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如成语接龙、观点辩论等。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课堂提问要想成为有效提问,同样得讲究方法。

1、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 ,一般来说,是在教学的切换处进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但又必须通过思考方能回答出来时进行。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这样几个时机:导入新课之前、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学生显示疲倦和松懈之时。 在导入新课之前提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这堂课能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等方面牢牢地抓住学生。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开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然后接着说:“那么同学们说说,春天美在哪儿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之后我介绍说:“春天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却是美的综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究竟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提问很有必要。此时的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带规律的东西,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我的老师》这课结束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哪些?”学生一下子说了十几篇,我针对错误做出分析。这样学生对于单线、复线、明线、暗线之间的关系弄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能轻松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是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还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当发现学生疲倦和松懈的时候,如果教师还是滔滔不绝的讲下去,那只会是徒“讲”

无功。此时要进行课堂节奏的调节,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2、有效提问要讲究策略。

第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和提高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第二、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有效提问要讲究“三度”。“三度”即难易度、深浅度、广窄度。有问处且发问,难人而不难堪人。提问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如果问得过于深奥,学生就会如坠雾海,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得过于肤浅,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应提一些学生知之不全,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第四、有效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提问好的学生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教学过程流畅;提问差生则支支吾吾、费时费心,教学节奏松弛。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处于消极状态,不利于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难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要求全体学生都动脑筋,一般情况下,先让中等生回答,同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听,帮助订正;如答得欠缺,再让好生来补充纠正或是鼓励差生来试一试。这种做法面广人多,对全体学生都有益处。切忌一生多次发言,或整个课堂七嘴八舌。

第五、有效课堂提问要有激励性。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这种情感建立在教师的语音、语调、以及教师的每一个身体语言中。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通过这些方式把自己的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传递给学生。因此,课堂提问要亲切和悦,要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唤起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有效提问当学会倾听。

倾听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在期盼,无声胜似有声,在沉默中实现师生情感的碰撞与融合。因此,倾听是一种品格的传递、一种情感的对话。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学生的声音生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每一位教师教学风格不同,面临的学生特点也不同,对“有效提问”的理解也不可能固定不变。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对课堂的期盼,让师生享受每一堂语文课,应成为语文教师对“有效提问”的最好诠释。

扬生活风帆,创课堂精彩

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钟玉明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

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与创新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真正做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 生活化 语文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尝试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正好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如此,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决不偏废于一方。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返补归真。 2.时代与生活的需要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在实践生活中去加强生理体验的过程。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在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处处皆学问。自然界的昼夜交替,一年四季的更换;大海的潮起潮落;天气中的风霜雨雪无不包含着语文教学。甚至是一草一木的枯与荣,都能给人以启迪,它造就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孔子见到流水东逝的“逝者如斯夫”的深深慨叹。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借物抒怀??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变迁,同样也是无不包含着语文教学的。甚至是人的一姿一容的微妙变化,都给人以无尽的艺术空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神变化,表现了她由对生活的希望到绝望的过程,反映了世态的火凉和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那简短的“嘻,中了!”的话语,体现了他一心获得功名,成为“人上人”的扭曲心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