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二上学期语文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瞻仰zhān 峻峭 永垂不朽xiǔ 一泻万丈 B. 挑衅xìn 镶嵌 怦然心动pēng 经久不息 C. 凝滞chì 惶惑 金涛澎湃bài 别出新裁 D. 吝惜lìn 蹒跚 络绎不绝luò 举世瞩目
2.按照课文,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 )我对它们的记忆。
②然而为了( )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③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 )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④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 )下来。
A. 加深 建造 涌起 砸 B. 夯实 缔造 升腾 倾泻 C. 加深 缔造 升腾 砸 D. 夯实 建造 涌起 倾泻
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亮相春节晚会的汉味小品,很受观众的喜好。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对于我们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4.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A】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C】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D】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节选)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
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