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管理考点整理

第一章

1非盈利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 特征:1组织性 2民间性 3非营利性 4自治性 5志愿性 6公益性 2非盈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历史原因,即国家形成之前人们的自愿集结的传统。------外在促进因素 a市场缺陷。(市场失灵)

b政府缺陷。即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内在局限性。(政府失灵---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状况)

c契约失灵,说明有些私人物品或者服务也应该由非盈利组织提供。 (2)内在动机

A通过非营利活动牟取个人和团体的私利。如金钱,地位,荣誉和权利等 B带有利他主义色彩但也期望得到某种回报,包括精神上的快慰。 C纯粹利他主义的。 3非盈利组织的局限性

(1)非营利组织的非志愿性-----志愿失灵表现为非营利活动所需的开支与非营利组织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慈善不足)

(2)非营利组织的非独立性-----由于资金不能自给自足,只享有有限的独立性。

(3)非营利组织的狭隘性----一部分群体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各种服务,同时另外一些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利益却被忽视。其狭隘性也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4)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即掌握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的发言权。 (5)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活动主演由好心的业余工作者来承担。

第二章

1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既有结构性特征,也有文化和价值特征。 (1)志愿性与合作性。 (2)公开性与开放性。 (3)非官方性 (4)横向的协作 (5)信任和容忍 (6)法治原则。

2如何衡量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 (1)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

(2)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 (3)参选的积极性 (4)依附投票程度 3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利合作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 特征如下

(1)社会性和非物质性。(2)长期性和积累性。(3)生产性和增值性。(4)不可转让性。

(5)使用的互惠性。 4善治理论

善治:俞可平教授认为,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6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2)透明性(3)责任性(4)法治(5)回应(6)有效 5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

志愿失灵: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固有的缺陷,会产生志愿失灵,而政府则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

第三章

1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

(1)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政府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量。 (2)政府改革则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历史机遇。 西方政府治道变革具有的特征: (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掌舵 (2)向基层分权

A分散联邦政府的权利。B分散公共机构权利

C简化机构等级 D加强公共机构内的劳资合作。 (3)顾客导向

(4)以市场为基础。

2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政府的某些职能被非营利组织所替代。

二:为了精简政府机构,增加公共服务提供的灵活性,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

受到重视。 三: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座桥梁,即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往往要借助于非营利组

织的力量。 四:市场化基础上的竞争打破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提供的局面。竞争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3非营利组织不同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1)概念不同。美国:第三部门或非营利部门 英国和印度:志愿组织 法国:社会经济 东亚:社团

(2)规模不同。美国规模最大,英法德规模也较大,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和意大利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较小。东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规模一般较小。 (3)结构不同。A会费,服务收费和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如美国。B以政府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如法国,德国。C以境外捐助为主要来源,如很多转型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第四章

1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的特征

中国公民的个体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表现:迁徙与就业的权利;消费与福利的权利;思想,交往,隐私等权利;个人财产权利。

2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类型

两大类(1官方非营利组织----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某些社会中介组织。2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个基本形态。

第五章

1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1)政府必须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扶植和培育。 (2)政府必须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

(3)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祖师的竞争--合作关系。

2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表现:有关社会公共事务责任分担的法规,政策几乎没有;民间合作承担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能力乏弱;有关第三部门(非盈利组织)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更为缺乏。

3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1)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相关法律规范滞后。 (2)我国以前的非营利组织大多数是由行政机关采用行政手段建立的,不利于同行业公平竞争。

(3)非营利组织独立运作的机制严重缺失,自律性较差,需要外部加强监督。

4中国非营利组织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方向

(1)明晰和规范政府与非营利祖师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与非营利组织职能的调整。 (2)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要进行统一规划,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健康发展。 (3)应当充分认识自治社会和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构建中国式的社会多元化架构新结局。 (4)创造相对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外部环境,鼓励发展民间组织,提高人民的公益意识。 (5)加强立法,强化监督。

(6)扩大与国际公益机构的合作 5非营利组织的自治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

自治性的表现:1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2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3属于竞争性的组织。 6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 7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监督。 监督困难的原因:1非营利组织的产出和服务难以有效测量2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态,非营利组织需要对社会的诸多方面负责。3非营利组织服务的间接性致使监督主体和监督机制缺位。4自律的局限性与外部监督的制度缺失。

第六章

考点:非营利组织的战略概述

课本:战略管理定义: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到达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1.什么是战略

从广义上说,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

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安德鲁斯)。

从狭义上说,战略就是指组织为实现其宗旨和一系列长期目标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计划。是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 2. 战略管理的意义

(1)明确组织的宗旨,使之成为组织行动的纲领 (2)界定组织的任务

(3)树立组织的愿景,使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并分享之

(4)确定组织的优先发展目标,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组织发展 最紧迫的事情上

(5)分析和诊断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各种机遇 3.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

为组织的未来设立远景、规划蓝图。

(2)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格局和长远利益

(3)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利用外部机会或回避外部威胁 (4)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

(5)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 开启新的发展途径;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

“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即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 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的组织内 部去诠释外在问题。

课本: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原因分析:

1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2非盈利组织决策的变化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考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过程 课本:战略管理的过程:

1环境分析2战略规划3战略实施4战略评估 6.3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基本流程 6.3.1 明确组织的使命、目标与业务

1.什么是组织的使命?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2.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3. 了解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