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袖,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 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一、水袖技术的用力
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协调好“三节”、“六合”的关键所在。所谓“三节”以手臂来说,手是稍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体来说,头是稍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水袖的运动规律是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不仅是水袖舞起后外部动作运动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个水袖表演动作时内部力量的必经渠道。“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外三合”为:
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从外部动作讲,首先要求头(上)、腰(中)、脚(下)的相互对称与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脚的统一与配合;然后是肩、肘、腕的追与随。所谓追、随是分清动作的主次关系,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强弱、活动幅度的大小等。肩、肘、腕与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微妙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都是自身内部协调与统一的关系,演员自身必须做到松弛、协调,内紧外松,挺拔含蓄,刚劲而柔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舞动起来才能处理好水袖在运动中的“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外部动作与身体内在节奏层次、对比关系。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从训练的全过程来看,遵循的是从动律、动作、短句到组合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动律: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衬劲”。即依循“一切从反面做起”的韵律。其特点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反衬劲”在古典舞身韵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这种相反相成的逆向劲势,可以产生人体动作的千变万化,给观众一种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反衬劲”的动律用于水袖的修长来延伸艺术形体的点与线之间的动、静关系。更重要的是,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关键就在于一个“反衬”的“劲”。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对怎样练好水袖的问题曾说过“外要练剑,内要练心”。舞剑具有苍龙搅海之势,特点在于刚柔相济。借剑术之法来舞动水袖,能挥袖自如,似流水落花转折无痕。而“内要练心”即是我们常说的“心劲”。气以运而实,力以柔而刚,只有气息流畅才能体现水袖的美感,练“动律”就是一个“练心”的过程。练水袖的关键是“气带腰,腰带肘,肘带腕,腕带指”。可见气息在训练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出袖时的预动到动作形成后的延伸都是靠气托住的。
(二)动作:即我们常说的“字”。所谓“字”就是单一的动作或技巧。“字”可以发展、变化;可以放大了做、朝不同方位做、交织组合做;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其规律是“万变不离其宗”收拢回来还是单一的技法,即作为母体的“字”。
由于舞蹈与戏曲的区别,水袖已不仅仅限制于“行当”中的大青衣才用,而是作为人体线条的延伸,强烈感情的宣泄,山、水、风、云的变幻等等。所以舞蹈中的水袖动作虽来自戏曲却戏曲有着不同之处,是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了的“字”。舞蹈中常用的“字”是出、收、扬、冲、搭、绕、撇。
1.出袖:由气带腰、腰带肘、肘带腕并靠腕的力量用甩劲和手指的掸力将水袖撒出,要求水袖“到头”。即水袖由指的力量一直送到袖梢。掸出时手心向下,五指张开(分别有前出袖、旁出袖、斜前方出袖、后出袖)。
2.收袖:手心向下,虎口张开对准袖缝,送肩、带肘,将水袖挑起,当水袖飘到90°时,收肘。手形由手心向下变为手掌外旋,大拇指朝上把虎口张开,使水袖全部收到虎口上(分别为直收袖、斜收袖、上收袖、反收袖)。
3.扬袖:分上扬袖、平扬袖和后扬袖。上扬袖时肘带腕,腕的劲要大一些。袖子才能扬高且直。当袖梢到头时,沉肘,使水袖直上直下,上下两袖要象一条垂直的银带。后扬袖和平扬袖的用力亦是如此,但落袖时不是沉肘而是沉臂。
4.绕袖:先将水袖扬起(平绕扬起90°、上绕扬起180°、下绕扬到45°或是与身体垂直),然后指带腕、腕带肘,将袖子绕起来(做内、外旋),使袖子绕成螺旋形。注意送肩、抻肘、身相随。绕袖动作能明显地体现“起于根(肩)、顺于中(肘)、达于梢(手)、最后形于袖”的规律(分别为上绕袖、下绕袖、平绕袖、后绕袖、斜绕袖)。
5.撇花:将水袖收到只剩下一个四方块形状时捏住袖子,主要靠腕的力量:向里盖时,手腕带劲从外向里做一个快盘腕;向外撇时,做从里向外的快盘腕。里、外的撇花都要使水袖飘起来。撇花的形式多种多样,很象汉族舞里的手巾花。水袖的撇花动作许多就是从手巾花里发展来的(分别这里、外撇花;左右撇花;上、下撇花)。 6.冲袖:是“反衬劲”最强的一个动作。强调以气带腰、腰带肘、肘带腕,最后用指的掸力将袖子冲出去。回袖时送肩,收肘并迅速抓袖。使水袖看起来象剑一般的坚硬、挺拔(分别为前冲袖、后
冲、旁冲袖、上冲袖和横冲袖)。
7.搭袖:主要用于舞姿造型,是与人体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动作。无论上、下搭袖,左、右搭袖,前、后搭袖,肩搭袖,臂搭袖,背搭袖,都是人体与袖子相互缠绕的直接配合关系。搭袖的用力方法是由肘带腕,腕带指,最后用指的力量将袖子抛起,然后搭住身体的某一部位。搭袖主要强调一个“抛”字。
以上是最基础最具体的方法,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用力方法。每个字的训练都单手做,再双手做,然后才双手交叉进行。 中国古典舞的水袖直接来源于戏曲舞蹈。但戏曲舞蹈是从属性的,它建立在唱念的基础之上,为“唱念”服务;而且由于行当的局限,它的动作幅度相对来说较小且含。借鉴到舞蹈中来就必须放大、展开。放大的第一步就是将动作幅度加大,使水袖成为身体的一部份,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装饰性的动态,怎样才能加大幅度?舞蹈是形体艺术,就应充分地运用和发挥艺术形体必须具备的专业特点——松、紧、伸、缩、跃、旋、腾、柔软及控制等能力,使水袖的出、收、扬、冲、搭、撇、绕都与整个身体协调一致。脚上有根而不死、灵活而不乱,以气带腰,腰带肘,肘带腕、腕带指,再加之动作完成之后“形止神不止”的延伸感。这样,水袖就成为参与形体艺术共同表现的一部分,既加大了动作幅度,又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
(三)短句:简单讲,动作短句就是舞蹈语言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它大于单一动作而小于组合,太长或太短都不能成为短句,一般为二至四个八拍。一个完整的短句是由线与点、快与慢、高与低、动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