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4年第10期半月评论: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苏北

我们为社会新近接连发生的一些自杀事件而震惊。自杀的因由是抑郁。有专家介绍,全国每年因抑郁自杀的就有20万人。

我们也为媒体披露的一些骇人听闻的暴力行凶而愤怒。行凶的显现是暴戾。有评论预警,一股暴戾之气正悄然入侵中国社会。

抑郁、暴戾的深层,都可见到一种脆弱。这种脆弱已经沉淀、郁结为社会心理中一块危险的病灶。

几千年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禀赋着优良的品性和气质。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历经岁月沧桑,一路艰难前行,发扬光大。

生命的健康,首要的是心理的健康;社会的自信,首要的是文化的自信;民族的坚强,首要的是精神和意志的坚强。可如今,我们何以就成了一根根脆弱的芦苇,脆弱得经不起生活中的一点琐碎,生存中的一声碰撞,生命中的一缕怨怼?

无疑,从温饱奔向小康,我们的生活水平在节节上升。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快乐,总能听到埋怨:纠结比过去多了,压力比过去大了,心也比过去更累了。

或许是往昔的贫穷留下的阴影特别浓重,或许是小康激起的希冀太过强烈,或许是社会生活中的比学赶超优胜劣汰逼人太盛,我们有限而宝贵的人生,都成了竞技场上一场永无穷尽的打拼。人人都渴望成功,而衡量成功的标尺似乎只有一把,那就是财富。

于是,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迟滞和缺失,又平添了风险社会的许多后顾之忧,下岗失业,天灾人祸,甚至只是家人的一场大病,就会将本已温饱有余的日子一个早上打回原形。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无疑,我们已经获有了空前的发展自由,自由流动,自由选择,自主创业。同时,我们

也体验到了社会层化中新的歧视,还有社会流动中新的壁垒。

遏制收入分配中的贫富分化,整治特殊利益集团官商勾结中的腐败乱象,依然是改革进程中的突出难题;幼升小,小升初,政府要动真格取消择校费,家长又头疼价格暴涨学区房,很多平民家庭依然“望学兴叹”;社会就业中的种种身份歧视,职场提升中的诸多权力荫庇,构成了一道道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难以逾越的门槛。

在争相以身份为标榜、以权力作资本、以财富相炫耀的不良风气中,底层劳动者所体味的,不仅有物质的贫乏和困窘,而且有精神的压抑和轻蔑。

我们已从狂热的乌托邦的鼓噪中沉静下来,从扭曲的意识形态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只是,我们很快又在世俗化的激流勇进中感受到了另一种困惑,就是信仰的虚无和道德的溃败。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勃兴与蔓延,直接催生了精神世界的低俗化、空洞化和荒漠化现象,导致了我们心灵的迷失和心理的焦躁。社会关系的原子化、陌生化和丛林化,也在不断地消解着温情脉脉的文化乡愁,我们多已无暇、无力也无心去着意关照、呵护身旁的弱者。头顶的星河日见寥落,坚硬的现实裸露无余,生活犹如一把尖锐的铁椎,可以轻易刺穿我们意识中那些轻薄和华丽的幻象。

从抑郁和暴戾的迷茫中醒悟过来,从脆弱和滞重的心态中挣脱出来,唯有勇敢地去选择自己,努力地去变革社会。

我们要在还原生活中找回自信。世上的花有千万朵,世上的路有万千条,生活在别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创意里。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斑斓,一种丰满,就会感受到,田野上吹来的每一缕风,都带着生活的芳香;天空中飘落的每一滴雨,都带着幸福的滋润。

同时,生活需要一种定力。他人未必就是自己的镜像,此时永远只是生命的开端。苦难和痛楚,本来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也只有经历了苦难和痛楚的熔炼和洗礼,我们才真正获有和珍惜生活美好的意蕴和真谛。

我们要在重建社会中生长力量。这社会,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公共生活领域。自私自利、一盘散沙的个体注定是脆弱的,也是容易沉沦的。只有在公共事务与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和互助合作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公民应具的公共精神、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积累公民人际信任、共同规范和组织网络的社会资本,才能更真切地把握自身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有力地捍卫自身的体面和尊严。

我们还要在解放梦想中提升境界。这梦想是一种超越。有品质、有光泽的梦想,应是自我向社会的融汇,当下向未来的呼应,物质向心灵的贯通。当我们把生活与一种希望相链接、把生命与一种意义相融入,我们的心灵就有了最有力的支撑,就有了最温暖的阳光。如此,再贫瘠的土地上也会有生根,开花,结果,再沉重的生活中也会有改变,创造,崛起。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遥望童年记忆中故乡那迎风摇曳的芦苇,春天里一片绿生生,秋风中满眼黄灿灿。苇叶

折叠小船,放游纯真快乐的梦想;苇秆制作芦笛,吹奏悠扬清脆的乐音;一根根饱满的芦苇,编织成一扇扇朴实的苇墙,在风风雨雨的抗击中展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努力成为这样快乐的、自由的也是坚韧的芦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