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羃科技革命在历史上都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

展的动力体系的构成要素。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是发生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对社会、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迎来了高技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不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人类 20世纪的历史进程、当前的时代特征和 21世纪发展的趋势。

肂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领域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应用于改造和控

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乎段和办法。科技革命是包括了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技术在一系列的渐进过程中,由于技术原理的物化及技术的重大发明而形成的技术体系的本质变革。

蚀 21世纪又是高科技的世纪,新科技革命在本世纪90年代进入迅速发展阶

段,但并未达到高峰。21世纪,高科技将会出现更大的突破。以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广泛产业化,将引起以产业结构重大变革为主要标志的新产业革命。

肆 现代科技革命涉及面广,作用大,而且影响长远。从范围上讲,它不

仅仅体现在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上,而是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都产生重大影响;在内涵上讲,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调和改善上。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技革命的

实质内涵。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转变,资本主义的兴盛和衰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失误,都与近代以来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新科技革命更深入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改造。

莄(一)新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重大调整

蒀 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既是资本主义经济三次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和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大工业资本主义占有制,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过渡,其占有形式还是单个资本占有,基本上是一家一厂,雇工生产。随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以及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几个资本家联合办厂,或创办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在资本积聚与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在新兴工业部门形成了私人垄断资本集团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从独资占有,到股份公司占有,再到私人垄断组织占有,是资本关系社会化逐步提高和扩大的过程。当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到来和深化之时,一般私人垄断组织占有形式又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有形式转化。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它的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使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

荿(二)新科技革命促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膅 社会主义国家在本世纪50年代前形成了苏联模式,它对当代世界历史、

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现了改革的高潮并进一步推向21世纪。

螅 中国的改革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的,党的十二大以

后,改革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至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改

革了社会主义体制中僵化陈旧的阻碍性因素,又找到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综合、平衡、稳定、渐进的方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也产生了极大影响。社会主义不仅在中国站住了脚,而且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近20年来的改革实践和成就的取得,都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甲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论断。

膂(三)科学技术是马克主义原理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源泉。

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的。

“社会化大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据。他们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演绎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而社会化大生产本身就是体现着一定科技水平的社会分工和技术装备,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面对18世纪中叶以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以及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威力,恩格斯赞誉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对于19世纪的科技进步,恩格斯预见到电力技术革命必将迎来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他说:“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不仅生产力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以蒸汽机、电力技术革命促成社会革命为例,进一步深刻指出,“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表现为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在成为现实生产力之前,主要是在理论的范围发挥它的作用,它从理论上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当科学通过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之后,又推进生产的发展,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此来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再通过提供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