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张旭斌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社会美、鉴赏艺术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有机地渗透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美育 朗读

在大专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占有很大的篇幅,这些文学作品语言生动、风格各异,有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的慷慨陈词,似江河横溢,它们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凭借着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社会美、鉴赏艺术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结合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呢?我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播者,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好语文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和审美训练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机地渗透美育。

一.在朗读课文中应充分感受美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也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体味文学作品,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净化心灵,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的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美、音乐美。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天山自然风光图。高耸入云、秀丽静穆的雪峰,雪水飞泻、浪花上抛的溪流,婉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尽、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野花,镶有双重富丽花边的千里牧场,天鹅悠游的天然湖、热情好客的牧民……如此美好、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天山,不由地激发出入们的无比热爱、热烈赞颂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造情景,正确处理文中的语气语调,要做到欢快顺畅、质朴稳健,并注意重音强调,表达出作者热爱天山、热爱边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再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充满着真挚的生活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游子思念故乡之情。教师通过轻柔、温情、舒缓的朗读,使学生从深情的回忆与思念之中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真情实意和故乡的山水草木之美。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分析课文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种话中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要充分领悟文章的美感,在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咬文嚼字,把文章字句中蕴含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其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在遣词用字上非常准确贴切,富有表现力,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描写,一个“泻”字,在这里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一个“浮”字把月色与水气交融的雾的轻淡朦胧以及自下而上扩展的特点准确描绘出来。同时,还选用大量的叠字、叠词增添作品的韵味,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这种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于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再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在描写“野花”的片段中有这样精彩的句子,“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能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里“柔嫩”“柔和”“凝脂似的”三个词分别写山色、山形,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柔嫩”一词写山色,是把视觉转化为触觉,写出了山色新鲜欲滴的翠绿之美。“柔和”一般来形容抽象的态度、质地等,这里来形容坡度渐趋平缓的山势。“凝脂似的”是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触觉方面写出了山色、山形的感觉,突出了山色山形之美。在研究这些词语时,可以让学生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来仔细体会作者用笔之娴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深刻体味了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学生体味到作者独具的匠心,从而使学生在推敲、品味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获得审美情趣。

三.在把握作品的情感与生活画面中体味意境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使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效应。这里所说的“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思想感情,“境”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例如,《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的,这就使小说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是蘸着炽烈的情感来描写景物的,这就使景物充满着诗情画意。如小说开头一段,作者把景物描写与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烘托人物的心情。“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描写的景物是开阔的、宁静的、优美的,它具有鲜明的水乡色彩,同时也牵系着水生嫂的情思,烘托出水生夫妇美好的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显得诗意盎然,引人入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抓住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物入微,探胜寻幽,把握情感,进入境界,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悟到生活美和社会美,进而达到向往美和热爱美的境界。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不只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还有作品自身的形式美、结构美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社会美、心灵美、人情美和生活美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探求真理有着巨大作用,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致力达到这种教学境界,为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张旭斌,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教研室教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