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名山区第二中学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探析
【摘要】雅安市名山区第二中学为“4.20”地震灾后重建重点项目,项目用地地势高差起伏较大,设计难度较高,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本文论述了名山区第二中学建筑创作实践的体会,介绍了名山区第二中学的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以及立面造型设计,为山地建筑设计,以及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1.背景概况
基地位于雅安市名山区著名风景区——蒙顶山山脚,环境清幽,气候宜人。基地大致呈南北向,长轴南偏西8.9度,东西宽约234米,南北长约319米,总用地面积74488.02㎡ (折合111.73亩)。
基地处于山坡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西北角,与最低点东南角高差达40米,用地中部有一东西走向山脊,顶标高约648.800。东南角最低,现为某砖厂,砖厂范围地势相对平坦。基地东北角位置现有地形标高与规划道路标高基本平接。
基地东侧规划有40米宽城市干道,南侧红线外规划有10米宽城市道路。基地东侧现状道路对面为拆迁安置小区,南侧现有砖厂将拆迁纳入用地范围,西侧、北侧现状均为已征建设用地。
本次规划设计包括艺能馆、教学实验综合楼、台地教室、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食堂及风雨操场、门房、运动场看台。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74488.02㎡,规划总建筑面积:40673.00㎡,其中地上计容建筑面积40673.00㎡。项目完成后现有第二中学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址,同时新的名山区第二中学还负担了名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社会
服务功能,建成后将是名山区硬件设施条件最好的全日制寄宿中学。
2.适应环境的总体规划设计 2.1合理的功能分区
根据基地的交通状况,将学校的主要入口设于基地东侧,临40米宽城市主干道,交通便捷又利于展示学校形象,次入口设于基地南侧,临10米宽城市次干道,位置隐蔽,接送学生时不会对主干道造成影响。
将对外联系紧密的艺能馆设置在主校门入口区域,校前区广场相对平坦,通达便捷。顺前区广场进入校园后布置教学区,教学区占据基地中心位置,成为整个校园的核心。教学区由四组单层台地教室和一栋教学实验综合楼组成,从前区广场由室外踏步上至教学实验综合楼制高点,行进过程中利用高差设置多个台地作为学生学习园地。在教学实验综合楼往南,布置台地式教室,教室顺山势跌落,至室外运动场看台后部标高。运动区位于地形相对平坦的南侧,标高最低,能有效控制填方量。在运动场西侧布置后勤区(风雨操场和食堂),后勤区靠近次入口,出入便捷。风雨操场和食堂,二者构成一个整体,且食堂更靠近教学区,方便学生用餐。生活区(男女生宿舍)则摆在用地西北角,即教学区北侧,处于相对安静的区域,又与教学楼紧邻,学生上课非常方便(如图1)。
2.2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开挖的场地竖向设计
基地内部高差较大,最大高差40米。基地东北角前区80米范围相对平坦,高程约为622,由此向西高程抬升较快,至基地西端抬升
至653.基地中部为东西向山脊的突出山体,山顶高程为648,基地东南角为已有厂房,地势平坦,但绝地高程很低,为613。
方案的特色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土方开挖,利用地形设置台地式建筑及室外运动场看台。东侧主校门前区广场标高621与城市主干道平接,广场东侧的艺能馆也位于此标高。进入校门后往南,第一台地教室标高621与前区广场接平,顺山势按每一台地4.5米高度攀升至教学实验综合楼制高点标高639。第一台教室往南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室外运动场看台,过渡到室外运动场618标高。西南角的食堂、风雨操场则与运动场618标高平接,方便学生使用。
园区内北侧道路沿东西向以8%坡度爬升至教学实验综合楼后部639标高场地,过程中分别于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以合理标高对接。在从制高点顺南北方向下坡至次校门622标高,过程中与食堂内院平接进入食堂二层。
2.3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
主校门靠东侧40米宽城市主干道设置靠在东北角位置,次校门靠南侧10米宽城市次干道设置在西南角。为避免车行道路对校园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用地内沿西、北两侧设置一条连通主、次校门的双向车道,可方便到达各建筑单体面前。其余交通均为步行系统,进入校门后人车分流,互不干扰。118个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分散布置在主校门区、教学实验综合楼区以及次校门区,方便不同楼栋教师使用。非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在艺能馆北侧、西侧室外场地。
3.单体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