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一、胆囊结石的概述

胆囊结石是胆结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石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近一半比例的患者终身没有症状,而其常见症状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尤以在进食油腻食物和夜间平卧的时候,症状可能更明显。

胆囊结石,属于中医胆胀、胁痛等范畴,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肝失疏条,导致胆汁化生失常,排泄不畅,蕴生痰湿瘀浊而成,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型、胆火炽盛型、湿热内蕴型等。

二、胆囊结石的病因

1、年龄因素、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一项调查表明,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

2、性别因素、近年来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3、肥胖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更易患胆囊结石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绝对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4、生育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5、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6、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胆石病患病率高,而非洲的许多地方胆石病罕见;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国家和地区间的胆石类型亦不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英国则碳酸钙结石比其他国家发病率高。

7、遗传因素、 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凡有印第安族基因的人群,其胆石发病率就高。以单卵双胎为对象的研究证明,胆石症患者的亲属中发生胆石的危险性亦高,而胆石病家族内的发病率,其发病年龄亦提前,故支持胆石病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8、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可以继发胆石,其他性质的胆道感染也可能继发胆石。感染后形成胆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蛔虫卵、虫体碎片、细菌、脱落上皮细胞等是固体,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或“支架”,感染炎症后胆道内粘多糖、粘蛋白之类增多,也可成为胆石的“网架”;感染后胆管可发生瘢痕狭窄,引起胆汁排出不畅。 9、其他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如肝硬化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为无肝硬化的3倍,而糖尿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

三、中医病因的解析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而生,同主疏泄。胆汁为肝之余气所积而成,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若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肝失疏条,导致胆汁化生失常,排泄不畅,蕴生痰湿瘀浊,二者煎熬,则凝成胆石。可分为3种证型: 1、肝郁气滞型

病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肝热灼液,煎聚而成石。

症候:肋胁痛或绞痛,牵掣背部,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

治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型

病因:肝胆火盛,胆汁排泄不利,郁热而结,久经煎熬,形成砂石。

症候: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

治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型

病因:饮食失节,或受外邪,湿热浊邪,滞留胆系,煎熬而成石症。

症候: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口苦而粘,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塘,目黄、身黄、尿黄。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四、胆囊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

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临床的特点表现:

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

2、对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

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区。

6、除了疼痛外,还会引起坐卧不安、甚至辗转反侧、心烦意乱、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表现。每次发作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若数日后,发作时的症状缓解或消失,可能表明结石退回胆囊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