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政府是预测性的、前瞻性的政府。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高到了组织决策层的高度。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并重视绩效考核。从陈振明《公共管理学》、李敏《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思考》等文章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地方政府人事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政府中的运用
愈德贵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我过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见解,目前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的理论已有很多。 宏观方面:
1、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用于政府时必须首先把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不可盲目的引进、更不能盲目的应用,因为这两种组织有许多差异,在周建国、郑海涛的《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差异》一文中明确提出两者之间存在四大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加以重视。
2、注重行政组织文化环境的建设。我国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中缺乏稳定、持续和连贯性,受环境的影响极大。在张成福、党秀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就突出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建立。
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部分省、市已经大力推行政府雇员制、政府职员制,把它们作为公务员制度的有利补充,但这两种体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 微观方面:
(1)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强调理念创新是国内学者的共识。
(2)在公务员的“进口”环节,部分学者坚持公务员“凡进必考”,在录用公务员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严把公务员的录用关。
(3)在公务员的激励方面,大多数学者提倡精神、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的激励。公务员法中提出要以精神奖励为主,但也有很多学者认识到公务员工资改革在公务员激励方面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有益的
见解。张成福、党秀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中“工作生活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的说法则为未来的公务员激励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4、在公务员的“退出”机制中,强调“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形成一个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
关于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研究,国内学者大多仍局限于政府部门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提出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的政府创新中,大部分的创新是地方政府的创新,吉林省和深圳市的政府雇员制以及其他一些省、市在政府人事管理中做着有力的尝试,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及应用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措施
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文献归纳法。
2、主要措施:(1)通过上网、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查找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了解其主要观点,并与同学和老师讨论。(3)理清思路,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顺利完成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儋县志[m].海口:新华出版社:1996.
[2]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苏轼.苏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阮忠.天涯守望——苏东坡晚年的海南岁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5]朱玉书.苏东坡在海南[m].藏于广东省儋县文化馆,1981.
[6]杨德春.海南岛古代简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8]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9]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施丁,沈志华.资治通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1]浦友俊.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2).
[12]唐玲玲.苏轼贬儋期间的生活体验[j].文化遗产,1996,(4).
[13]李显根.论苏轼贬儋诗篇中蕴含的东坡精神[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 (6).
[14]石艺.迁客骚人儋州宜州—苏、黄晚年贬谪心态与文学创作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5]李显根.论苏轼贬谪期间与当地人民的深厚情谊[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
[16]阮忠.苏东坡何以感动儋州千年[j].文萃艺苑,1996.
[17]李景新.苏轼贬琼期间的文论成就[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8]尚可.苏轼的海南故事[j].海洋世界,2003.
[19]朱玉书.苏轼居琼时期的一篇轶文[j].学术研究,1988,(2). [20]管林.苏轼与海南黎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
[21]陈继明.苏轼在琼州的生活及创作[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3.
[22]张西爱.苏东坡的儒家思想促进了海南的文明[j].时代文学,2008.
[23]巩善鑫.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24]李国文.苏东坡的最终流放[j].文学自由谈,1997. [25]郁树村.苏东坡在儋耳[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
[26]梁银林.苏东坡与海南黎族[j].民族文学研究,2005,(2).
[27]韩敏.苏东坡与黎族士人黎子云[j].海南大学学报,1984,(4). [28]李放.苏东坡在海南[j].岭南文史,1985.
[29]张显生.谪琼三载遗泽千秋—苏东坡贬琼三年的思想和功业[j].琼州大学学报,1994,11(1).
[30]吴明辉.苏东坡与黎族酒文化[j].民族团结,1996.
[31]刘丽.唐宋海南贬谪文人心态之比较[j].北方论丛,2010,223(5).
[32]王世德.从新时代高度论东坡精神[j].文史杂志,2010,149(5).
[33]李关平.儋州是东坡创作风格的转折点[n].海南日报,2010-12-17(a04) 30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