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道德复习材料

考试题型:一、填空题;二、单选;三、名词解释;四、简答;五、论述;六、案例分析。

第一章 教师概述

1.教师的法律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职业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3)教师有崇高的使命。 3.教师的社会功能:

(1)培育一代新人。教师是育人的导师,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2)传承精神文化。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着,是人类智能的开发者;

(3)推动社会文明。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4.教师职业的特点:崇高性、奉献性、示范性、主导性。

5.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6.教师的基本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 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的含义:教师专业是指从事培养人的、需要专业训练并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业性的社会服务职业。

2.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的发展或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

3.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联系与区别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的发展或者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升;

(3)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国家或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客观要求,教师个体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专业自我中特别重要的部分是教师对其专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点和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形象;(2)自尊;(3)职业动机;(4)工作满意度;(5)对教师任务的认识;(6)未来前景;(7)个体的教育理论。

5.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

段。

6.“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7.“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2)强调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3)目标直接指向教师专业发展。 8.教师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责任等经历过程。 9.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个人预备或选择进入教师行业,积极适应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种种规定或要求,主动在行业中扮演和学习各种角色,逐渐由相对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

10.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了解) (1)漫长而宁静的生涯;

(2)工作对象群体的同质性大、个体的差异性强; (3)教师与工作对象的年龄距离逐渐增大; (4)教师职业活动的不确定性与可比喻性。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职前教师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教师的在职教育。

2.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1)职前认识自我并评估时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评估,在比较中进行评估,全面辩证地评估,借助科学手段进行测评; (2)树立新教育理念;

(3)构建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科专业课程,开展教育学科课程;

(4)加强教育实践训练; (5)学会终身学习。

3.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1)大学主导的高等教育机构式教师教育模式。新生入学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学习阶段;微格教学演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 (2)“理论—实践”交融的合作伙伴式教师教育模式。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和主题见习结合;第二阶段—实践场景下学习与理论结合; (3)毕业论文的叙事研究模式。

4.我国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 5.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目标:

(1)为新教师创造安全的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有效应对新教师的日常危机,避免新教师的职业挫折;

(2)支持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3)帮助新教师学会教学,进而为持续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4)促进新教师的个体和专业幸福感。 5.新教师入职教育的要求:

(1)改善职业态度,完善个性品质; (2)优化专业发展策略;

(3)完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模式; (4)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 6.新教师入职教育的模式:带教模式、合作模式、集中培训、理论实践研究模式。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1.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定义:在现代教育发展观(主体性、可持续性、多元化、整体性等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通过评价来找出差距、改进工作质量,实现最终的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基本原则:(重点)

(1)教育性原则。教师要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课题,理论联系实际使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有效地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

(2)客观性原则。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各项指标体系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解释,按照本来面目加以评价,不能有任何主观臆断;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看到当前学校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分析综合,以预测其将来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4)多元化原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活动中,需要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以及被评教师的共同参与。 2.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标准:(重点)

(1)专业理念。它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理念,包括基础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这个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一至两门学科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教育科学知识;

(3)专业能力。教师要胜任其工作就需要具有专业能力,其内容包括:教学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4)专业态度。其内容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

(5)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包括宽容、细致、耐心、善良、诚实等人格特征。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职业道德的内容:(1)对职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4)锻炼职业意志;(5)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了解):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反映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2)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3)师德内容具有继承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