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学史复习题大题答案

(3)可能实现历史的连接。 16. 简析英法两国结构理论的不同

法国二战后在民族学界影响最大的学派是结构人类学派。法国和英国的“结构”理论是不同的。英国的结构主义表现在一大批杰出学者的著作中,而法国的结构主义实质上只有一个唯一的代表——列维·斯特劳斯。英国的结构主义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是从现实的具体共同体(部落、人民、国家)出发的,并且研究每一个这样的共同的结构;而法国的结构主义研究的不是现实的整体的结构,而是人为地将整体分成的各个部分的结构:亲属关系、民俗学神话学、甚至食物制作等。英国的结构主义从方法论上看是正确的,而法国的结构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值得怀疑的。但法国的结构主义它是当代资产阶级民族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的声誉,遍及西方民族学界,在前苏和东欧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学界也颇有影响。

17. 试评结构人类学

应当看到,列维·斯特劳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法首先引用在民族学的研究中,因而开创了民族学中的结构人类学派,“这是资产阶级民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列维·斯特 劳斯的功绩。我们应当肯定”。但是,他的结构分析法是否科学,他对于两合外婚制的研究和对图腾的研究,完全对过去前人的研究成果持否定态度,并将民族学的对象和任务纳入一种心理科学,这种看法和作法是否恰当都值得探讨、研究、商榷,虽然如此,这一学派在世界的影响之大是不可忽视的。 18. 什么是结构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初,其起源是由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区分语言和言语,强调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而不是言语活动;区分共时和历时,强调语言分析的真正对象是共时关系而不是历时变化;区分能指和所指,即语言的音响形象和概念,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可以明确把握的、可从形式上做精确描写的、由相互间的关系限定的形式成分系统(而非实体成分系统);研究这些成分的内在关系是语言学的中心任务。 19. 简介索绪尔的理论贡献

索绪尔把研究重点转向语言自身本质及其一般性结构,强调从语言系统的内部做横向的静态分析研究,由此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一条新思路。他的观点主要是:第一,语言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词项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一切单位,其中包括词或句子都是符号。第二,语言区别于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人现象。语言不受个人言语的影响,言语服从

于语言的系统。第三,语言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对立关系的系统。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在相互对立中才有意义,才能被理解。这种对立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第四,必须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从横断面上研究同一时间内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五,语言是社会成规或习俗。语言和习俗一样,是无意识地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并无意识地起作用的。 20. 介绍文化相对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文化相对论学派,又称“相对价值论”学派,形成于4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赫斯科维茨,以他在1949年发表的《人类及其创造》一书为标志。

这一派的主要理论是: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或唯一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应该承认每个民族都具有独创的性质和充分的价值;否认欧美的价值体系的绝对意义,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反对拿欧美文他作为价值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没有先进落后、文明野蛮之别,所以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任何一种文化,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反对大国借口某个民族没有独立发展的能力而去进行干涉;全人类的文化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只不过这种共性有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具有进步的倾向,充满了反对种族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精神。博厄斯早就明确地提出过包含有健康的进步内核的“价值理论”的概念,所以文化相对论学派是继承了博厄斯的优良传统和民主思想,同时也是对民族心理学派的一种批判。

21. 辨析单线进化论、普遍进化论和多线进化论

单线进化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理论,主要观点是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各个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是相同的。这种进化模式被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称为“单线进化论”。泰勒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种族并非是造成当代人类社会差异的原因。世界人类的心情和智力大都相同,因此相距万里的不同社会才能遵循着同一进化的途径发展,在文化上也能出现相似的创造。

普遍进化论:亦称为普同进化论。美国新进化主义人类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怀特所持的学术观点。怀特把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全体人类集合经验的普遍文化。他认为,由社会、技术和观念构成的人类文化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自然现象领域,具有自身的进化规律,将这种文化现象归为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各个方面来解释是不科学的。这种进化论明显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与普同性。

多线进化论:文化人类学新进化论学派主要代表之一斯图尔德所持的学术观点。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是进化的,但世界的各种文化为了适应各自的环境,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即文

化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特殊性,当环境变化时,文化也从旧的形态向新的形态转化。所以,进化只能多线展开,文化平行发展现象只能从多线进化的角度去理解。这种理论也主张在一个有限发生或既定的文化中寻找发展的过程和进化的轨迹。 22. 介绍社会生物学学派的理论观点

社会生物学学派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流派。该派以基因理论为基础,认为一切动物的行为都有其生物学上的基因基础,动物的行为,包括社会性的行为,都是基因为保存自己而精巧设计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昆虫学家威尔逊。 威尔逊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他1975年发表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在该书中,他认为生物的社会行为,甚至某些人类的行为都有其基因基础。基因是自然选择的最基本单位,基因的天性是自私的,为了要保存自己就要在染色体上与其他基因争夺有利位置,使自己在下一代生命中优先获得。所谓生物进化,实际上是生物的基因库中某些基因变多,另一些基因变少的过程。一切生物的行为都与基因的这种自私性和竞争性有关。 23. 认识人类学

认识人类学中关于文化的概念一般以古迪纳夫的定义为准。古迪纳夫在他的《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一书中提出:所谓某一个社会的文化,就是为其社会成员认同的、与其社会成员密切关联的、并被他们用于进行解释的各种各样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围绕某一社会的宇宙分类总体。同时,古迪纳夫把文化看作是一个“知识的体系”。这一见解后来一直成为认识人类学的一个基石。

认识人类学也被称作为民俗分类学。人类学者认为。追究各种社会民俗的体系分类,便可寻求到基于这种明确的分类的各个民族所拥有的“科学\即“知识体系\。他们还认为,认识人类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其内部结构去观察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文化。

认识人类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萨皮尔一沃夫假说”的影响。美国语言人类学家萨皮尔和沃夫的这个假说认为,语言与人的经验方式即思维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认识人类学十分重视各种语言文化的固有体系,在进行认识体系分类的时候,一般以这个文化社会的母语作为基础,利用各种辨别素性进行分类。人类学家认为,虽然语言不能完全阐明该社会成员的认识世界,但这个社会对各种事物的各种名称首先应该成为分析的出发点。 24. 文化唯物论

文化人类学新理论,运用唯物论分析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以探讨社会文化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法则:由美国学者哈里斯于《文化人类学》(1984)一书中创用:他将人类文化的构成要素分成3部分:基础因素(生产方式、繁衍方式)、结构因素(家庭与政治、经济)、上层

建筑因素(艺术、科学等):其中,基础因素起决定作用。不仅生产方式,而且人口的变动、婚姻形式、幼儿哺育等人类的繁衍及行为方式,都属于文化唯物论重要的研究范畴。 25. 社会生活辩证法

美国民族学家R·墨菲所持的观点,主张必须从非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的存在主义立场出发,批判地考察社会进程。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危机不带有革命征兆的性质,不存在革命的威胁,这种危机完全是人的本质所固有的。 26. 概述世界民族学发展的十大趋势

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变化

二、研究的专门化倾向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三、注重对现代社会的研究

四、加强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乡村人类学和都市人类学兴起 五、走向生活:加强应用人类学研究 六、运用统计手段进行研究 七、加强地区性的专题研究 八、新技术的运用:视觉人类学兴起 九、涉足女性世界:妇女人类学兴起 十、加强对发展问题的研究:经济人类学兴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