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 方案设计
班级:Y16渔业资源 学号:S16090803008
一、调查任务与目标
查清舟山及其附近海域生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客观反映该区域生物物种资源数量、利用和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其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 二、调查对象
调查舟山及其附近海域的游泳动物物种资源、底栖生物物种资源、浮游生物物种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物种资源、潮间带生物物种资源。 三、调查准备
1. 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
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
2. 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技术负责人
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人员,确保其有能力真实、准确地完成某一地区或某一类群物种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调查组人员组成要做到量少而精干,专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并确定调查组技术负责人。
3. 调查范围的确定
根据调查对象、目的和任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实地调查的范围和区域。为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应在已划定的调查范围内,适当扩大调查的范围。
4. 调查线路、样地与样点的布设
根据已确定的对象、内容以及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海拔、生境等确定调查线路或调查点,调查路线或点的设立应注意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结合;样地的布局要尽可能全面,分布在整个调查地区内的各代表性地段,避免在一些地区产生漏空。
5. 编写调查方案或计划,包括: (1)任务及其来源; (2)技术方案设计; (3)人员组织; (4)时间安排; (5)保障措施; (6)经费预算。
6. 工作与生活方面的准备
主要是工具与器材及生活物资的准备。 四、调查内容及数据处理
4.1 游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 4.1.1 调查方法
捕捞法,利用合适的网具在雨季和旱季分别对选择的水域进行捕捞,调查记录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并采样分析。
4.1.2 调查时间及频次
每月(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 5 月、8 月、11 月和 2 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4.1.3 样区设置
根据调查对象群体的不同生活阶段(产卵、索饵、越冬)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范围。定点调查站位通常应采用网格状均匀点法,按经纬度布站,也可选择不同的主要渔场、不同的资源密度分布区或不同等深线分布区设置断面定点站位。航线选择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要选顺风、顺流航距最短的经济航线。
4.1.4 采样 需注意以下几点:
a.水生生物调查现场采样时,应避开调查船的排污口;
b.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或采样器,严格操作程序,注意网具或采样器工作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或重新采样;
c.放网的位置要综合拖速、拖向、流向、风向和风速等多种因素,在距离标准站位位置 2 海里到 4 海里时放网,经 1 小时拖网正好达到标准站位置或附近;
d.拖网时尽可能保持拖网方向朝着标准站位,维持正常的拖网速度; e.起网时要准确记录船位,且把每站渔获要素记录在表中。
此外,定点站位每站拖网时间为 1h,拖网速度应根据调查对象和船的性能综合考虑,调查中小型底层鱼类以 2kn-3kn 为宜,调查游泳能力强的大型底层鱼类(鳕鱼等)和中上层鱼类以 3kn-4kn 左右为宜。
4.1.5 调查内容 (1)种类组成; (2)数量分布;
(3)生物学特点:包括栖息环境、产卵场、年龄、生长等; (4)种群结构:包括性比、性成熟年龄、种群年龄组成等; (5)受威胁现状:如水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滥捕等; (6)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等; (7)资源量。 4.1.6 标本收集与鉴定
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保留作为凭证,以备核查。 渔获物样品分析必须鉴定到种,记录各种类的名称、重量、尾数、样品中最小及最大体长和最小、最大体重等。
4.1.7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分析统计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各类游泳动物的高级分类阶元多样性;分析不同海区、不同生境的代表性种类的组成和时空分布特点;资源分析:1.种类(中文名、拉丁名);2.数量;3.长度范围;4.体重范围;5.栖息环境(觅食水域、产卵场等);6.食性;7.种群结构(包括性比、性成熟年龄、种群年龄组成等);8.渔获量。
4.1.8 调查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