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教学报告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宗教信仰的看法; 2、认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影响; 3、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潜在联系; 4、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利与弊,讨论原因及改良方法; 5、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与民族性格,文化结构的内在联系; (二)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其信仰问题也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在他们眼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虽然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宗教都是作为文化形式存在,绝大多是没有信仰宗教,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比较积极,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趣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鼓励宗教和社会与时俱进共同发展,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履行着一些以宗教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当代众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其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的皈依。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今年来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很多“宗教文化追随者”,期间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他们通过观摩宗教仪式,聆听信教见证,研读宗教经文,接受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这一切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从最初的“浅尝”到“爱慕”,最后皈依为教徒。 未来宗教信仰也许会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对社会和经济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的肤浅。他们情绪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现在关注大学生的信仰就是关注祖国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就是关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高校都必须加以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1

课题报告正文

(一)背景 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伟大力量之一,信仰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领会这个世界,领会宗教和信仰的另一种涵义。宗教和信仰如果只用“神圣”两字形容,真是显得有点单薄了。看着周遭的人群以祈求的方式,对待宗教,对待信仰,总让人不能彻底信服,难道宗教信仰也是一宗买卖?我来烧香你来保佑,如此而已? 这只是一般人眼中的信仰,真正高贵的信仰则不同,不为信仰而信仰。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目前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问题的看法呈现多样化趋势,有些对宗教信仰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因此,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 青岛大学在校大学生及就读研究生 (三)方法 1、思考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基本思路,样本数量; 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及微信公众平台参与问卷形式; 3、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调查目的讨论总结; 4、撰写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

2

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二,对信仰自由的模糊认识。宪法给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法不禁止即为无罪,合法的东西为什么有人还要横加指责并干涉呢? 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 宗教是一种文化,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并且合理的对待才是有意于个人的生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历史承传的习俗,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另外,作为精神追求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宗教的意义大有不同。在我认为,无论什莫信仰或者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才能领会和运用好它的根本意义所在。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人文思想知识。 作为宗教信仰也在其中,并且有很广大的群众基础。宗教信仰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离不开这些基础空间的。然而,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分析到,无论任何思想意识有多莫伟大,它的承传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知识作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认识,综合整理、记录,才能给后人保留下印记。通过这些印记,我们才能了解认识它的内在意义。封建社会,宗教信仰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有目的的来记录整理这些资料,并且有倾向性的加以撰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做为普通老百姓,文化层面根本达不到对它的积极分析、合理判断。所以,宗教信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宗教信仰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枷锁、宗教信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五)对策 (1)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宗教今天仍有它存在的社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