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美

作者:郑岁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以探讨美学之中心范畴“美”的发展历程,从“美”这一术语的形成出发,对比中西方美学观念,说明美的初始形态是实用的,后来伴随着文明历史的进程,美逐渐上升为精神的范畴。

关键词:美 实用 审美

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提到:“美学不限于研究‘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1]诚如叶朗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在探讨美学问题时,仅将视角局限于“美”这一范畴,就会束缚我们自己。然而,“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依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美”是如何成为美学研究的范畴的?“美”是功利性的还是非功利性的,或者兼而有之?

“美”这个词早在人类具有文字历史之初就出现了。它用来指称对象,描述状态。“美”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它的含义显示出一方面与人的生理欲望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与伦理道德,义理真理结合在一起。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美”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唐代徐铉注曰“羊大则美”。显然将“美”与食欲的满足联系起来了。不仅如此,“美”与其他的感官也有关系。例如《韩非子》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脆肉,甘口而病形。”(《韩非子.杨权》)在这里,“美”则是嗅觉的满足。《列子.杨朱》:“则人之生也奚为哉?美乐哉?为美厚乐,为声色尔。”此处的“美”显然又与安乐享受同义了。而人们最常见的则是“美色”的用法,自古“食、色,性也。”“美”有体现为生殖欲望的满足。由此可知,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的。用“美”来描述事物,最初就是在于描述一种能满足人们实用的事物,故称之为美。 中国古代“美”和实用相结合,在西方美学中也可找到类似的依据。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反驳希庇阿斯“美就是有用的”这一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某一事物,是因为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的效果能帮助达到某种目的。但是人的目的有好有坏,有用而如果用于坏的目的,就不是美而是丑了。因此,不能说有用的就是美的。这一反证,可以使我们了解,在西方美学中,美与实用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另一方面,“美”又与“善”这一范畴联系。《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2]“善”这个伦理范畴最初也可能与直接的生理欲望联系在一起。后来,“善”发展成为伦理的最高范畴,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善”仍常等同。《淮南子.修务训》中“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高诱注:“美,善也”,显然在非功利的角度指出了“美”与“善”的关系。将“美”与“善”联系起来,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毛诗序》指出,“诗”的任务主要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则要求“美”、“善”统一。《伦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3]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3]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则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论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实质上“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故而,无论是“美”与人的生理欲望的结合,还是与伦理道德的结合,都是“美”的功利性的表现。“美”这一范畴,在中国几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其功利性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如此,“美”这一范畴在古典美学体系中还有非功利性即审美的一面。

老子在论到“美”时,已经明确地将“美”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4](《老子》第二章)此外,老子将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美的东西,产生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快感。老子之后,庄子则将“美”与“道”联系起来,赋予“美”这一范畴形而上的意义。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而要实现对“道”,对“大美”的观照,庄子提出了“坐忘”,即“心斋”。庄子所谓“心斋”就是要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达到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游”,就是要求人们在审美观照时摆脱实用的功利的考虑。庄子提出的这一审美理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充分的阐释和发挥,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这些命题的提出都是受到老庄审美理想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象”转化成了“意象‘,它已经取得了意和象、隐和秀、风和骨等多种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了。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结合,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美学范畴。意象这个范畴的出现,是美学史发展的成果。在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熏染下,之后的中国古代美学家将老庄美学思想发挥到了又一个高度,唐代美学家对审美形象的认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唐代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一审美范畴。唐代诗歌美学家对于诗歌审美意象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意境”这一范畴的提出、展开可以为之明证。在意境说的发展史上,刘禹锡对“境“这个美学范畴作了最明确的规定。他认为“境生于象外。”“象”指的是具体的物象。象外是对有限的“象”的突破,从有限到无限。司空图将之称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要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意境说是以老庄美学为基础的。

总之,“美”这一重要范畴的诞生、演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难窥见其足迹的。从起初用来表现人们生理欲望的满足,到用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衡量标准,再到文学艺术创作欣赏中排除主体的功利,而追求象征生命的本体。因此,我们可以说,“美”这一命题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是从实用到审美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战国)孟柯 孟子[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 (春秋)孔丘 论语[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 (春秋)李耳 老子[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