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

(一)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获得关于政策结果变化源头问题的近乎准确的答案,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在根本上是由评估者控制实验背景的能力决定的。然而在公共项目评估中,完全控制即将进行的实验的每一方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可能。所以当各种条件或情形使真正受到控制的实验不可能进行时,就可使用准实验方案。在此情况下,评估者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真空的”实验因素:

1、当先验测试不能进行或太花时间时运用“真实控制组只进行后验测试”的形式。

2、当实验者无法把主体随机安排到控制组时,采用“实验后不对等的控制方案”的形式。

3、当控制组无法建立,而同样的测量可在一组人或事物在项无成之前和之后多次运用时,采用“同一小组多次实验方案”。

4、运用“无控制组前后测试方案”检验显而易见的影响。

这些方案都涉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实验受到经费问题、委托人需求、测量问题或伦理问题阻碍的情况下,才采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用政策评估的过程这一原理来分析)

1、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挑选和培训人员。(在文中找,找不到再问我) 2、实施阶段(利用准实验方法)。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政策信息;综合运用刊登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得出结论:政策失败。

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一)相关原理: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1、对政策进行调整主要包括:(1)根据已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3)对政策方案加以

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4)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进行调整。

2、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另一方面,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2)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深化的。

3、政策调整的程序:获取反馈信息、确定调整方案、实施调整。 (二)结合案例分析(利用政策调整的程序这一原理来回答,弄不清楚的可以问我。)

案例习题

习题一:

我国西部地区某县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在会场上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讨论,最后以多数压倒优势表决通过决定,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会上有人提出该县大部分地不宜退耕还林的看法,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事实上,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在一般情况下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量的气候中难以成活。因此,该县所规定的林草比例必然导致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未做到这一点。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公共政策学知识,分析该县退耕还林政策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

答:(1)小组意识理论认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本案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比例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表现。

(2)要解决由于小组意识因素造成失误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其他成员;其次,应当邀请

有关专家到会,发表意见,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制度化;再次,不要轻易地满足“一致”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