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所致。(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二)望掌腕
1.形泽 2.鱼际
(1)鱼际形态
(2)鱼际颜色:青—胃中有寒; 赤—胃中有热 (三)望指趾
(1)手指挛急:鸡爪风,因血液亏虚,血不养筋,复感寒邪 (2)手指变形:梭形,杵状指 (3)趾节溃脱:脱疽
(4)指头螺瘪:吐泻太过,津液暴脱 (四)爪甲
(1)甲色:深红—气分有热;鲜红—虚热内生;浅淡—气血亏虚;发黄—黄疸;紫黑—血脉瘀阻,血行不畅
(2)甲态 五、望二阴
原理: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为肾所司,宗脉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 精窍通于肾,尿窍通于膀胱,阴户通于胞宫并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肝胆经脉绕阴器。后阴亦为肾所司,肛门通于肠与脾、胃、肠、肾关系密切。
六、望皮肤
原理: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脏腑气血通过经络而外荣于皮肤。故望皮肤可诊察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观察重点:色泽、形态和表现于皮肤的某些病症,如斑、疹、痘、陪。 正常 :皮肤荣润有光泽,是精气旺盛,津液充沛的征象。 异常: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 发于头部——抱头火丹(风热化火); 发于小腿足部——流火(湿热化火);
46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赤游丹。
(2)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发黄——黄疸 (3)皮肤紫黑:周身皮肤发黑——肾阳虚衰。
(4)皮肤白斑: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较缓者,为白驳风(白殿风),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燥:皮肤干燥无华——津液不足,血虚 (2)肌肤甲错: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3)皮肤硬化:皮肤粗厚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的症状。可因外邪、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情志、瘀血阻滞等肌肤失养所致。
(三)皮肤病症: ??斑疹:
(1)斑:指皮肤粘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外伤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2)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外感风热实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包括风疹、瘾疹、麻疹。
外感病中,斑疹顺逆鉴别:
顺证: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邪去正安 逆证: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邪气内陷
2.水疱:皮肤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的症状。有白pei、水痘、热气疮、湿疹等。 (1)白pei:皮肤上出现一种白色小疱疹。见于湿温病。 病因:外感湿热之邪,湿郁肌表,汗出不彻而发。
表现:为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有淡黄色浆液,有腐臭气,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见。
顺证:颗粒晶莹饱满,透发后热退神清(晶pei)—正能胜邪。湿热外达; 逆证:颗粒干瘪,色如枯骨,发后仍身热不退,反见神昏(枯pei)—正不胜邪,邪毒内陷。
47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2)水痘:小儿皮肤上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 (3)湿疹:
病因:多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血虚化燥生风,致使皮肤受损所致。 表现: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疱疹,继之水疱破溃,出现红色湿润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脱留痕。
3. 疮疡:指发于皮肉筋骨之间的疮疡类疾患。主要有:痈、疽、疖、疔。都是有形的外科疾患。 (1)痈:
病因: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结,局部热盛,肉腐而发。 表现: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
特点: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汁黄稠,溃后易敛。 (2)疽:
病因:气血亏虚,阴寒凝滞,内陷筋骨而发。慢性发病,不易治愈。 表现: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紫黑塌陷,不热少痛。?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溃后难敛。 (3)疔:
病因:外感毒邪或火毒蕴结而发。
表现: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痒痛。 特点:发病较急,变化迅速,易致疔毒走黄。 (4)疖:
病因:外感风邪或邪热内蕴。
表现: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脓出即愈。 特点:症状轻微,但易反复发作。
第三节 望排出物
指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诊断病情的方法。
分泌物:指官窍所分泌的液体,有泪、汗、涎、涕、唾。 排泄物: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废物。有二便。
48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病理产物:病理状态下形成的病理产物。有痰、呕吐物等。
一、望痰涕
(一)望痰:为病理产物,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病理性粘液。与肺、脾有关,肺为生痰之源,脾为储痰之器。
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寒痰(阳虚或伤寒,津凝不化,聚而为痰)。 痰黄稠有块—热痰(热邪煎熬津液)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燥邪伤肺或肺阴亏损) 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脾虚湿蕴,聚而为痰)。 痰清稀多泡沫——风痰(此外,还指不能咳出的痰,在肝经)
25字:风痰稀多沫,热痰黄粘稠,燥痰干少难,寒痰黑稀咸,湿痰稀多易。 (二)望涕:为肺之液,是鼻腔分泌的粘液。
六淫侵袭、肺失宣降;热邪熏蒸,气血腐败成涕;气虚阳亏,津液失固。 鼻流清涕、浊涕。鼻渊(久流浊涕量多、气腥臭),鼻鼽(阵发性清涕量多,伴喷嚏频作)。
二、望涎唾
(一)望涎:为脾之液,可查脾胃之病变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口时吐黏涎者—脾胃湿热 小儿口角流涎—脾虚不能摄津,胃热虫积 睡中流涎—胃中有热或宿食内停,痰热内蕴 (二)望唾:为肾之液,亦关乎胃 时吐唾沫—胃中虚冷,肾阳不足 多唾—胃中有宿食或湿邪留滞 三、望呕吐物
病理性,指胃气上逆,由口吐出的胃内容物。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寒呕(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伤胃,损伤胃阳导致水饮内停)
呕吐清水痰涎,胸闷,苔腻——痰饮
呕吐物秽浊酸臭味——热呕(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不消化食物,味酸——伤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49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吐血色鲜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胃积热火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 四、望二便(正常干湿适中) (一)望大便
大便清稀入水样,完谷不化,或如鸭溏——寒湿
大便色黄褐如糜状,粘而臭秽——肠中湿热(夏秋之际多发) 大便如粘冻,夹有脓血——痢疾
大便干如羊屎,多日一便,排出困难——肠道津亏 先血后便,色鲜红——近血(痔疮之类) 先便后血,色淡红——远血 大便白如陶土——黄疸
(二)望小便(与肾、膀胱、肺、脾、三焦有关) 小便清长量多——虚寒证 小便短少黄赤——实热证
尿中带血,排尿困难而痛——血淋 尿中有砂石——石淋
尿如脂膏,排尿困难而痛——膏淋(湿热蕴结于下焦,气化不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是指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
始见于唐·王超《水镜图诀》;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 发展而来。 原理: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
方法:向光;医生握小儿食指的末端;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用清水自指尖向指根擦几次。
一、正常小儿指纹
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三关的划分: 二、病理小儿指纹 1.三关测轻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