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三)权衡判断型
三、权衡判断型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法提示:
作文题涉及到“导盲犬”乘车问题。
作为考生,可能对“导盲犬”有所了解,但可能不细。
要审好题,写好这篇作文,需要了解导盲犬和智障人群的知识,这是我们思考、权衡、判断的基础。
1、审读作文材料与要求,明白任务指令
像成都二诊作文,就要特别注意“思考、权衡、判断",发表对导盲犬乘车的看法。 2、围绕材料核心,调动相关背景知识
就成都二诊作文来说,其核心就是导盲犬乘车利弊及其解决。 3、细致深入地思考,确立问题解决方案,做到“文以载道” 如何细致深入地思考呢?
一要注意运用哲学观念、道德思想对作文中的人与事加以审视;
如成都二诊作文,就涉及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公众健康”等哲学、政治、道德和社会众多理念。 二要从客观辩证角度进行分析
从成都二诊作文材料来看,导盲犬乘车利于视障人群,这是无疑的,作为社会公德,政府与社会都应该给予支持,并保持友善态度。
不过导盲犬乘车,也会有些负面影响,这不能不顾及。
总的来说,前者是“利”,后者是“害”;显然“利”重于“害”。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虽然较轻,也不能不顾。
主次兼顾,标本结合,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为考生,要特别注意“思考”“权衡”“判断”,显示出大气度、大胸怀、大境界。 而最终又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能切实解决问题,并具有可行性。(龚志华)
例文点评:
盲在何处
北京市颁布条例,保障了视力残障者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的权益,保障了他们基本的安全需求。大部分人表示理解,但有人道出了许多担忧。
我认为,如果对盲人这样的弱势群体,健全的人还不愿让步的话,显然,我们的心已盲。 我们的善良是否已被自私的黑幕掩盖?
每每行走在街道上,感受到脚下的盲道,我的心会涌起一种温暖----在中国盲道遍布,证明了人们由衷地想为盲人提供一点便利,让他们在人潮涌动、机车穿行的现代社会,能在脚下
感受到一块安全的岛屿。但当看见许多盲道是粗制滥造的产物,甚至被随意占用,我不禁疑惑,而内心温暖到寒意的骤变,更令我心痛。“真正的伟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原因往往不在于其贡献,而在于其精神品质。”而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都包含了善,都能给我们以正确的指引。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礼乐而修仁义;墨家讲求“兼爱”“非攻”;释家更有博爱、普度众生的境界。而这所有类型的善,到了现代,竟被私欲所践踏。我们甚至要反省,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善良的含义。 我们的人权意识是否被自我意识蒙蔽?
人权从古到今,经历了文艺复兴、近代的种种革命,到达了被充分尊重的现代。宗教、贵族专制的意识被打败,而面对盲人携带导盲犬的问题,自我意识又站了出来。面对连最基础的需要——安全需要,都无法被保障的盲人,我们凭什么认为,他们的特殊需求还需为我们让步?常有模拟盲人生活的活动,参与者们无不承认其痛苦,而盲人则要一生承受,与其抗争。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反过来,我们应充分尊重身边的每个人,这样团结起来的力量,才足以支撑一个社会。
何不反思,善良、人权意识的明眸,是否已黯淡无光、浑浊不堪?自己是否已经是一个心灵的盲人?身体上的残疾与心灵的残缺相比,更具威胁的,显然是后者。这为我们敲响警钟!
点评:
1、此题应为“解决问题式任务型”作文。作者写成了“分析原因式任务型”作文。体式上出了问题。
2、写作任务要求“权衡”,作者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写法上出了问题。 3、对关键词语(担忧)的理解也有不十分准确的问题。
4、材料有三层含义:《条例》正式实施,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对此有两种情形,理解者和担忧者。
因为是政府令,我们必须理解、支持、执行,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理解者也不是讨论的重点,讨论的重点是担忧者。因为材料用了一个“但”字,显然语意在后边。担忧什么?材料用了两个“怎么办?”,作文时必须给予回答。这是命题意图,也是写作的重点。而分析“健全的人还不愿意让步”原因,显然,没有抓住命题意图和写作重点。 我赞成龚志华老师的说法,“就成都二诊作文来说,其核心就是导盲犬乘车利弊及其解决。” 题意是让你“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消除有的人的担忧。
5、权衡什么?就导盲犬乘车的利弊进行权衡,就视力残障者利益与健康人利益进行权衡。 权衡点就是公共卫生、人权、和谐社会、社会公德、关心弱势群体等等。 权衡的目的就是解决矛盾,消除担忧。
6、“担忧”是“发愁;忧虑”的意思。具体说,担忧是要坐车,怕小孩被狗吓哭、怕被感染,没有办法躲避而忧愁担心。是“健全的人还不愿意让步”吗?
什么是“让步”?让步是“在争执中部分地或全部地放弃自己的意见或利益”。作者把“担忧”理解成“让步”,是不是有点过重了呢?担忧是担心、发愁,没有主意或办法,让步是放弃意见或利益。一个侧重心理,一个是实际行动。语义是不同的。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粗略读读题就作文,一定会犯错误,什么错误?就是按照非典型性任务型作文的套路去作文,抓住“竞争”或“争做第一”这样的所谓关键词语,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大谈“竞争”、“争做第一”的意义、作用等等,陷入“自我印证”的深渊。
仔细读读题,发现有“权衡”的要求,权衡是什么?比较啊。比较什么?课标2卷,给了三个候选风采人物,比较他们谁更有风采;广州一模“暖闻”,给了三则新闻,比较哪一个最适合刊登在《暖闻》栏目上。本题怎么比较啊,就一则材料?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什么问题?就是“竞争”“争做第一”的问题。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答:必要。 “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答:好。
既然如此,那就论述竞争为什么必要,争做第一为什么好就得了,不是很简单的题吗?我估计有学生会这样答题。 其实,不是这样的。
看看格拉芙曼的话就或许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是争第一不好。作文材料分两层,前后一对比就会发现,有两种或更多的观点,且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于是就可以权衡了。到底争不争第一?
这种暗含着两种或以上矛盾观点的材料,如果不仔细分析辨别,往往会出现问题。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一三则材料或多则材料才有权衡问题,这个题表面看没有比较问题,那么,作文一定会出问题,在45分以下了。
这样的题,一般是这样出的,即列举几个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又有人说-------
我说它是一个好题,就在于它有权衡,又跟课标2题、广州一模题型不一样,这样的题,对于学生的辨析能力要求很高,当然,区分度也高。显然,它比课标2题、广州一模题都要难。难就难在审题上,稍不留神就离题了。
这个题确实难了点,特别是在“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的背景下。
在还有不长时间就要高考了的时候,多见见各种不一样的题型对于备考是大有益处的。 课本2题的比较点是“风采”,广州一模的比较点是“暖点”。那么,本题呢?看看罗老师的分析,我很欣赏罗老师的观点。 本题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有两点:第一,它会提供材料,这一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一致的;第二,它的作文要求具有特殊性,“你对上述问题(或观点、或现象)有何看法”,要求直面题目中的问题或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对材料展开直接的分析与讨论;“思考与权衡”,尤其是“权衡”,意味着必须对材料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的立场进行原因比较、利弊分析。 评分:
1.按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来写,就为何要“争第一”或“不争第一”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对“争第一”与“不争第一”的利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这是本次作文评为48分以上的必要条件。
2.孤立地提出“争第一”或“不争第一”,对二者没有比较分析,但存在有说服力的论述,得分在42-48之间。对二者没有比较分析,也不存在有说服力的论述,得分在42以下。 3.凡是按照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套路来写的,应被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无论文采如何,材料如何,得分均应在4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