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中沟通交流

知识共享中沟通交流

本文介绍了沟通的涵义及其基本模式,从知识提供者、知识接收者、沟通双方个体因素、信任、沟通方式、知识地图、组织因素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组织内知识共享中的沟通障碍以及产生的原因。

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成为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就是倡导把知识作为资源进行管理,在组织内形成知识分享的氛围,使之能够顺畅沟通、知识创新,最终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彼得·德鲁克认为工作场所的人际互动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知识分享和创造的核心,也就是说组织内成员间的沟通是实现知识共享乃至知识管理的重要过程,是知识创新的有效形式。

1沟通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1.1沟通的涵义

周晓虹把沟通分为狭义的沟通和广义的沟通。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法将一定的信息传给另一个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全部社会行动。

本文所研究的是组织内成员间的沟通,即组织内某一主体将知识、思想、观念等信息通过沟通渠道与其他客体相交换,并且

该客体对此信息做出反应并及时反馈的过程。由此可见,沟通是组织主客体之间双方的行为,并且需借助一定媒介的过程。 1.2沟通的基本模式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发送者选择一定的沟通方式将信息编码,利用中间媒介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根据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将信息解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后,接受者把对信息的意见反映情况传递给发送者。而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环境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着深刻的影响。沟通是一个循环、持续性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产生新的问题,传递新的信息在各个环节中,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就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的信息,终于得到反应。沟通应该是互惠的,这也是沟通持续进行的动力源泉,故接受者的反馈信息应及时传递给发送者信息发送者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知识被他人有效的利用,也是对其劳动付出的肯定和激励,激发其沟通的积极性。即使反映的是负面的信息,也能增加其完善的机会。

Hendriks(1999)认为,知识共享就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只是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送,向他人学习的时候,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具有知识,去学习、共享他人的知识。知识共享在沟通中实现的同时也对在沟通中分享知识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了解、吸收知识。 2知识共享中沟通障碍

2.1知识提供者因素

知识使我们能够预见意外的状况,从而达到避免损失的目的。PeterMurray认为知识沟通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总是不太愿意将自己多年辛苦工作而获得的实际经验与他人分享,特别是当知识的分享会带来裁员的结果时。这与知识提供者的性格、对待知识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了提供者在分享知识后个人利益的损益。 2.1.1性格类型

弗洛姆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普遍的态度或观点)。生产性的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非生产的倾向性又可进一步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性格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获取财富、知识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喜欢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却无能力向对方提供有用的价值;有的人喜欢垄断知识,也不太愿意从别人处吸收知识,不相信别人会给自己带来益处;有的人只愿从别人处获取知识,甚至不择手段,自己有能力而不愿奉献给其他成员;还有的人主动与他人沟通,在沟通中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但前提是不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是对方在未来时间内也能够提供等值或者更大价值的知识。知识提供者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沟通效果。

2.1.2知识提供者的利益顾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