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论文
《浮士德精神简谈》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任课老师:
2016 . 12 . 09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为\,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这是人们对浮士德精神最为普遍的解释。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浮士德精神都有自己的见解。
精神一词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来说可以视为根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史,从信仰到科技、从自身到群体、从愚昧到文明,“精神”可谓至关重要。浮士德精神是十九世纪德国精神的代表,以往的人文主义往往是过于集中在人的自我、沉湎于一己之利。这不免有些狭隘自私。歌德塑造的浮士德就有两面性,“神性”与“魔性”看似不可调和、不能共存,但在浮士德身上循环交替从而促进主人公精神内涵日益丰富、境界逐步提升。
魔性引诱浮士德堕落,阻止他的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神性将浮士德唤醒、让他吸取教训。魔性是我们所排斥的,然而无法将其根除。所以我们只能容忍些许的魔性存在。浮士德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
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