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春形成性考核备选案例

2015年春季学期监督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备选案例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 王援朝

案例一

反腐卓有成效的香港廉政公署

(一)案情

20世纪60——70年代的香港,腐败已被香港市民接受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打击腐败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的香港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市民为了及时得到政府的服务,只好走后门,于是“茶钱”、“黑钱”、“派鬼”等各种替代贿赂的名堂应“需”而生。久而久之,香港市民把索贿受贿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救护车送病人前往医院,必定要向病人索取“茶钱”;病人要犒赏医院护工,才能得到开水和便盆;消防队员灭火前要收“开喉费”;跑马赢了要给小费;申请住房、开店、入学及各种公共服务,必携红包“过五关斩六将”,否则永远在等待中。司法尤烈,受贿的警务人员包庇“黄赌毒”,盗版猖獗,社会治安走向崩溃。

1. 葛柏贪污案与廉署的成立。葛柏贪污案将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的腐败浪潮推至顶峰。1973年,香港总警司葛柏被发现拥有430多万港元解释不清的财产,随后葛柏逃至英国。葛柏潜逃使香港蓄积已久的民怨爆发。学生在维园集会,批评政府处理贪污失误,集会获得数千名群众的响应。他们手持“反贪污捉葛柏”的横幅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乱世出重典,缉拿葛柏,整顿吏治。

香港副按察司百里渠授命组织调查委员会。百里渠在调查报告中建议:“成立反贪机构,其须脱离警方独立,以挽回公众信心,否则政府永远置于被民众质疑与声讨的对象”。

港督麦理浩接受百里渠建议。1974年2月,香港廉政公署诞生,简称廉署。廉署成立之初制定了三管齐下的反腐战略,即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政府向市民承诺,廉政公署要开创一个廉政时代。面对无孔不入的腐败,相当一部分市民认为肃贪倡廉在香港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75年初,葛柏被引渡回港,入狱4年。这一行动打破了香港社会评价廉署“敢打苍蝇,不敢打老虎”的说法。从那时起,市民降至低点的对政府及司法制度的公信力,开始回升。

2. 让人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香港廉政公署属独立机构,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关,廉政专员起初只对港督负责,香港回归后只对行政长官负责。根据《廉政专员公署条例》、《防止贿赂条例》、《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廉署具有政治地位和治理方面的特权,拥有拘捕权、扣留权、查询资料权等特殊权力。多年来,廉署之所以能屡屡扳倒位高权重的“老虎”,财大气粗的“硕鼠”,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廉署有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要想成为廉署职员,仅实习期就需两年半。培训、实践、考核全部通过才能过关,因为这关系到反贪的质量。廉署建立了24小时投诉机制,有一支快速反应队随时待命。另外,廉署官员亲朋财政全部公开。

廉署有1300多人,共设三个处,即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会关系处。其中执行处1000多人,其余各为100多人。对于这三个处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执行处是打击贪污的拳头,其他两个处是捂住贪污的手掌”。

执行处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不敢贪。其执法守则是:不偏不倚、依法办事、锲而不舍。

执行处的口号之一是:贪一块钱也不行。这个口号还曾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若“一块钱也要调查的话,廉署岂不忙死了”。对此,廉署方面的解释是:大贪小贪都是贪,放过小贪等于纵容大贪,继而纵容贪得无厌,那时,调查的成本会增加几十倍,上百倍。所以说,这个口号主要是起敲山震虎的作用。

口号之二是:零度容忍。意思是对贪污不能有丝毫的姑息。零度容忍的主体既是廉署也包含香港民众。与当年腐败被市民接受为生活的一部分相反,零度容忍也几乎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对腐败已经是全民共诛之。在初期举报人中,匿名占了60%~70%。如今,具实名举报的人已达75%,而且都自愿配合调查。

防止贪污处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不能贪。防治贪污处把一些宣传口号写在公共场所的广告上,这些口号有:给小费、收小费都是犯法;贪污问题不会自动解决,有赖市民挺身举报,才能令香港廉洁公平;防腐胜于反腐等。防止贪污

处的防腐措施首推“申报利益冲突”,即当公司职员个人利益与其所服务机构利益发生冲撞时,人性弱点容易导致职员在做工作时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随后发生利益冲突,结果使公司财政、声誉受损。例如职员参与招投标工作,亲属正好是竞投者,他就很可能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因此,廉署的政策是,涉及利益冲突必须申报。此举正是为了防止贪官合法的暗箱操作和家族腐败。

廉署公务员人手一册《公务员防贪要诀》,人手一盘《防止贿赂条例——政府人员诚信培训短片》。在这个片子中,公务员一旦犯错,包公便举锤敲头质询:清正廉洁了吗?不畏权贵了吗?不徇私情了吗?并且还要教导公务员,要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钱债逼人。

从事批地、建筑业的公务员人手一本《防贪锦囊——建造业品质控制测试》。片儿警定期换岗,以防片儿警与居民熟悉后,冲破警戒底线。廉署的惯例就是,给第一年就职的公务员上“糖衣陷阱”防贪课,提醒他们警惕行贿者设立的隐性圈套,例如提供免费或优惠款待等。

社会关系处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不想贪。社会关系处的职责是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危害,争取公众支持肃贪倡廉,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反贪。他们的具体工作是,廉政进社区、廉政进课堂、廉政作广告。

例如,廉署人员进社区办防贪讲座,争取让香港市民人人成为廉政之友。每所小学校每周一堂课播放德育教育卡通片“想一想”。故事一般是无结局的,为的是引发学生作道德思考并且撰写道德文章。

大中学生接受的廉政课程是“反贪个案齐探讨”。廉署每周提供一个案件供课堂讨论。此举是要给将来成为公务员的青少年打防腐疫苗。“平生不做贪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贪污毁商机”,香港市民非常熟悉这样的肃贪警示广告。

3. 搬不动时的变通。只对行政长官负责,拥有特权的廉署,是否真的绝对说“不”了呢?其实“也有搬不动的时候”。对一些腐败高官,教育基本无效。送他们学习,他们嘴里说改正,左手忙收钱,右手消灭证据,背后还有很硬的后台,因此被抓的几率很小。遇到这种情况,廉署的战术就是,让国家“硕鼠”远离政府部门,以使损失减到最小程度。“既然老虎屁股摸不得,那就请他们走好了”。多年来,廉署的高效率和震慑力促成香港拥有繁荣稳定和清廉的国际声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