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修养》课实验报告
摘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学生的礼仪修养较差,做人品位有待提高。
学生对行为规范漠视。中职校学生现在的德育主课堂课程有《哲学》、《经济政治》、《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四门课程,但针对上述现象能行之有效的从“坐、立、行、走、站”开始传授知识的课程无。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2004年学校决定在原有的四门课基础上增加《礼仪与修养》课,在新的德育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尝试《礼仪与修养》课课改。即实施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教学实践证明,比以往的德育课有效果。
一、《礼仪与修养》课开设背景
1、中职生现状
中专职校教育是一项职业技能的培育,培养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生存技能。中专职校的学生其所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年龄小,认识问题感知事物处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缺乏辨别能力。
近几年学生素质与以往相比又有明显下降,基础教育与同龄人相比较弱,多数人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
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
2、德育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学生的礼仪修养较差,做人品位有待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漠视。他们对美缺乏深刻的认识,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应成为德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职校学生现在的德育主课堂课程有《哲学》、《经济政治》、《职业道德》、
《法律常识》四门课程,但针对上述现象能行之有效的从“坐、立、行、走、站”开始传授知识的课程无。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
误区一:在教学理念方面,原有德育教育理念过分关注高尚品质的培养和崇高理想树立,案例多为“高大全”形象,脱离现今的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形式流于虚空。致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学生实际排斥的并不是道德本身而是德育的教学方式,过于理想和完美的教育忽略了学生本身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误区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原有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仅限于书本上的一些理论性话题,而且不少教师在讲授各种价值观、道德观时又只停留在理论高度,缺乏结合时代的鲜活内容,让学生感觉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厌烦不已。
误区三:在教学实践方面,原有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通常实行以老师为单一主体的“灌输式”教育,强调道德理论和知识的接纳,而忽略了实践,造成了德育教育中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误区四: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与表面——这突出表现在对教学成果的评价方面,德育课的考察拘泥于课堂的试卷和分数,“一卷定性”,并非将德育课看成一个长期的“养成性”教育,而是作为一个分数、一份试卷就可以评定的结果。
针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这种现状,我们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中,发出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79份,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为85%.问卷针对即将开设的礼仪修养课设置,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表(用百分比表示):
调查测试内容 相关陈述 与思想政治课相同 有意义值得去学 对礼仪修养课的看法 枯燥无聊乏味 无所谓,没有想法 非常必要 礼仪修养课有无必要 对有些人必要 没有必要无所谓 32.4% 20.1% 8.7% 34.6% 56.7 调查结果百分比 40.5% 7.0% 这一结果表明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学生经常将德育课等同于“批评教育”课,将德育课老师等同于“讲大道理的人”,认为德育课没有必要学习,也不能给同学带来实质的效果,从而使学校德育课处于一种虚无地位,不能使德育真正
深入学生成为其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3、构建新的德育课程
2002年,我校领导已经意识到了加强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建设的重要性。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2004年学校决定在原有的四门课基础上增加《礼仪与修养》课,最初课程名称为《道德修养》,计划在中专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一学期,课时为每周一课时,教学周数为18周。同年,我们以党中央教育部的德育教育纲领为指导,结合中专职校学生的实际,自编了《扬起青春的风帆》这本书作为《道德修养》课的教材, 2005年初,《道德修养》课开始试运转。
在《道德修养》课实施三个学期后的具体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周一课时,教学周数为18周的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中,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教学还需要增加大量的礼仪规范的学习,如“坐、立、行、走、站、握手、打电话等”,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及情景练习以学习礼仪规范,经认真研讨,学校决定将《道德修养》课程延长教学周期,贯穿中专一到三年级,共6个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为每周二课时,自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一课时,教学周数均为18周。课程名称更名为《礼仪与修养》。
为此我们又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并根据课标内容重新编制讲义,原教材《扬起青春的风帆》停止使用。
新计划从06级(2006年9月)开始实行。 《礼仪与修养》的“新”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内容要新。要以以任务为引领,其内容是经过师生共同转化、创新的,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真正成了可感的、具体的,容易接受的德育内容。
其次,过程要新。其过程是一个开放、生动的,不断有新的内容、意义生成的过程。人的道德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融洽。他们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探讨有关“礼仪与修养”的话题,在具体的德育实践情景中相互影响,师生角色相互转化。
第三,考核评价要新。改变死记硬背和应付式的德育学科试卷考试的方式,大胆实行过程评价或德育成果展示的形式,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
二、《礼仪与修养》课实施情况
在新的德育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尝试《礼仪修养》课课改。即实施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以期达到“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的目标。
1.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要求“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学校也提出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和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编定《礼仪与修养》时拟定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心理素质、美学鉴赏四部分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有以下特点:
?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实际。充分了解青少年想法,
不做简单和生硬的说教,而是能够贴近青少年:
? 以情感教育方式为主线:情感教育不是游离于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外的,而是全
面发展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道德感的道德教育只是空洞的说教,正面的教育效果没有多大,反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通过情感教育,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纽带,使学生信任老师,让老师引导学生。
? 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健康个性的教
育。
? 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多比较脆弱,正确引导学生
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育。
? 结合美学鉴赏,不断用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确立积
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实际课程举例
在安排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内容中,有“ 语言文明”这一项目任务的学习,我们确立的项目任务就是:了解工作场合及平时生活中言谈的基本礼仪要求,敬语的使用,言谈的禁忌.通过一些项目活动练习:
活动 一:小品设计:
一个同学去医院探望外公的病情
活动 二:小品设计:班干部到办公室向班主任老师问第二天志愿者活动的
安排
活动 三:小品设计:问路 活动 四:学生讨论: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掌握关于“语言的文明使用”。德育内容经过师生共同转化、创新,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成了具体的、可感的、容易接受的德育内容。
2.活动化的教学形式
“活动化教学策略”是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为特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让《礼仪与修养》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小节目,如时事发布会、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 时事发布会:我们有的老师在每节课上安排时事述评,全班同学轮流上
台,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国际大事。要求学生既要叙述时事,又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阅读取舍能力,上台讲演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还能结合时政了解各种礼仪规范,如怎样看待特奥运动员?
? 课堂小辩论:现在学生已有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独特的看法,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辩论。于是我们“投其所好”,因势利导,经常举办一些小辩论会。老师在话题的选择上很关键,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有帮助。比如: “对于穿裙子的女士,上楼梯时是先行还是后行?”,既辩论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 专题演讲会:我们学校重视学生的演讲与口才的训练,经常参加市里举办
的各种比赛并获奖。《礼仪与修养》课上,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地确定某个话题,让学生充分准备,然后安排课上时间进行演讲比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