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帮助是发生在教师与儿童个体之间的教师行为,多发生在幼儿操作活动中。这种帮助是指教师倾听儿童困难时的陈述,教师对儿童鼓励、帮助与解释行为。 (1) 重视活动的结果,个别指导流于形式——幼儿主动探索欲望受到压制 例19、1998年9月24日 上午九时20分 大班
美工活动——剪出连着的物体(小人、蝴蝶和房子……)
当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时,教师就拿着铅笔巡回指导。这一活动主要有三个步骤:先将纸对折;在折好的纸上画小人、蝴蝶或房子;然后沿线剪下来。要剪出连着的物体,必须注意画的物体两侧要各有一部分,一定要画在最边缘,两侧都不能完全简掉。教师巡回指导就在于发现哪个孩子画的不符合上述要求,就赶紧帮他改好,同时告诉他:你这样画就剪不出连着的小人了。至于为什么,教师没有告诉孩子。即使用语言向孩子说明原因,孩子也很难理解。
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实现教师预定的活动结果。对很多幼儿的个别指导,既是为达到目的的一种直接替代性的帮助。这使得个别指导的真正意义没能实现,因为教师预定的活动结果具有唯一性,这使得教师对背离结果的幼儿行为,采取了纠正的方式。对于活动过程中的幼儿范探索性错误,则不被教师重视,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剥夺了。教师这一行为,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个别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起到了压制作用,但最终使幼儿落入“教师怎样教就只能怎样做的框架中去。”
(2)、对与教师预期不一致的个别行为,疏于指导——幼儿主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
例20、1998年5月18日 上午九时50分 大班 科学活动——认识磁铁 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设置游戏情景“小猫钓鱼”,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用磁铁钓纸鱼。游戏现场共分五个组,每组四至五人,其中四个组都是由一名幼儿拿起桌子上的曲别针别在纸鱼的身上,然后用磁铁吸上来,他们很快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只有一组,其中一个男孩儿用磁铁吊起一串曲别针,试图把这个假想的鱼竿插在纸鱼的缝中,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一组的其他孩子也都着急地在旁边看着,教师在旁边不管不问。直到教师宣布下课啦,他也没有成功。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用手去碰纸鱼。课后,教师评价这一孩子说道:他平时挺聪明的,也许他在这方面有点笨吧。
显然,上例中前一种做法是与教师预期一致,而后一种做法则是教师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认为后一种做法是幼儿将日常钓鱼经验迁移的结果。如果教师能细致观察,并能理解幼儿的意图,这时可引导幼儿想想鱼竿是什么形状,并帮助幼儿将最末端的区别针做成钩状,那么幼儿就能顺利完成任务了。教师对这一幼儿不管不问,即:使幼儿主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幼儿就会产生挫折感,幼儿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就会下降,这会影响到幼儿以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例子由学生到讲台前讲解) 第二层次:3、要求实践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要求实践即要求幼儿进行某项学习性活动,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包括外部实际动作和内部心理动作。观察中,教师要求幼儿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动手操作和语言练习两大类。下面分别谈一谈这两类活动与幼儿主动学习的关系。
(1)动手操作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目前,很多教师在理解主动学习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幼儿在学习中的外部实践。最典型的事例是:当要求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没有规定课的类型,只要求注意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位教师准备的是一节体育课。课后分析时,她谈到:我认为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就是得让他们动起来。体育课以孩子的活动为主,这样最能体现孩子学习主动性啦。正是出于这种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开始注意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皮亚杰说得主动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儿童直接作用于她的环境、二是儿童在心理上是主动的。由此可知,大多数教师基于在上述第一层含义上理解主动学习,而且注意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他们对幼儿直接动手摆弄实物和材料的意义理解不够,往往只把幼儿的操
百度文库
作看作巩固知识的手段,这种认识导致出现两种现象
①有操作无探索的现象。这就使得幼儿的操作往往是出现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导致幼儿的操作成为没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材料摆弄,缺乏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发展的探索活动。例如大班的一次科学活动:用萝卜水做实验。其教学目的是让幼儿了解萝卜水(酚酞溶液的替代品)与酸碱溶液发生反应后的不同变化,以培养儿童进行实验兴趣。课上,教师先把整个过程演示一遍,然后让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本该是幼儿自己去做的,自己去发现活动,但这次课上,幼儿的操作完全是在重复教师所教的程序。
②知识灌输的现象。如果把教师预先计划和准备要传授给幼儿的某种知识技能比做一个陷阱,有时教师设置的操作环节,就是引诱幼儿往里跳。这就导致了定向操作的现象,是变相的知识灌输。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设想的结果和要求一致的操作,而忽略与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致的操作的。对于幼儿究竟是如何与材料相互作用,教师往往注意不够。另外,幼儿语言的概括机能还比较差,且思维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对一些较复杂的感性经验,幼儿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清楚地表述出来,有时不恰当的表述,反而对幼儿的认识产生误导作用。如大班科学活动“风车与风”,教师要让幼儿说出,风大,风车转的快,风小风车转的慢……
(2)语言练习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例22、1998年10月8日 上午九时20分 中班 语言活动——学说完整话:谁在干什么
教师首先将幼儿分成了四个组分别进行穿珠、夹球、捏橡皮泥、看书活动,然后提问:“某某你在干什么?”要求幼儿完整地说:“我在干什么。”语言练习的时候,幼儿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回答的幼儿往往说出“看书”“夹球”简短的答案。教师纠正幼儿的回答,幼儿复述一遍教师的话,“我在看书”、“我在夹球。”坐下后,继续专注于自己活动。
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教师应遵循“流畅先于正确”的原则。但教师在为幼儿语言练习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要求,既违背了上述原则,又不符合口头语言练习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幼儿说出完整的话,但对幼儿提供的却是对话情景,简短回答正是对话情境中口语的特点。而且动手操作材料与语言表达相比,幼儿更喜欢前者。因此,教师设置的这一环境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操作材料的存在导致幼儿语言练习的分心现象的出现。
第三层次:4、评价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会直接影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是有利于学习主动性发挥还是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发挥,会对幼儿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1)简单否定,使幼儿感受挫折——幼儿学习主动性下降 例23、1998年3月14日 上午九时50分 大班 科学活动——萝卜水实验
教师指着试管里用心里美萝卜煮的水问道:这是什么颜色?全班幼儿积极的齐声回答:紫色,老师说:不对,这是红色。教师往萝卜水里滴入一种溶液,萝卜水颜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问道:这是什么颜色?有几个幼儿迟疑地回答:桔红色。教师说:不对,这是粉色。教师再次往另一个试管滴入一种溶液,萝卜水颜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在问道?这是什么颜色?全班幼儿没有一个回答的了。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习者预料自己不能成功,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现实中存在能满足需要的学习对象和任务,他也不会采取行动。因为失败则意味着暴露无能,造成自尊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因为外在压力而不得不行动,那么这种行为也是消极的、怠慢的。如果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反馈是否定的(这种反馈既包括言语上,也包括动作上),挫折使幼儿对自己能力主观判断的水平降低,其自信心水平下降。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就会不敢或不愿意继续参与学习活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下降。
百度文库
(2)评价空洞——对幼儿主动学习缺乏促进作用 例25、1998年9月22日 上午11时五分 大干 科学活动——“风车与风”
当教师提到某个幼儿的风车上的大头针太紧的时候,另一个幼儿走上前告诉老师:“我的风车不转,是陆晓菲告诉我把大头针往外拽拽就好了。”
教师:你们看看谁的风车不转,试试把大头针往外拽一拽。……现在好了吧。咱们快来谢谢陆晓飞。幼儿齐声:谢谢陆小飞。
教师:我们来说,陆小飞你真行!预备齐,幼儿齐声:陆晓飞你真行!
教师对幼儿的空洞评价,使幼儿从中无法获得具体的关于主动学习本身的信息。幼儿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其他幼儿也不知道这个幼儿受表扬的真正原因。教师表扬的是幼儿,而不是他们的探究和操作。这样的评价会使幼儿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从而对幼儿的主动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这样还会使得幼儿为了追求表扬,在学习中采取一味迎合教师的做法,而压制自己主动性的发挥。 三、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教师指导集体活动时指导是怎样流于形式的? 2、举例说明主动学习的两种涵义? 3、语言练习的原则?
4、举例说明教师评价怎样影响幼儿的主动学习? 四、师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一节课讲解事例的同学
学习内容:第四节 四、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的: 理解教师常见的几种教育观念 学习重点: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解决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主动学习的两种涵义? 2、语言练习的原则?
3、举例说明教师评价怎样影响幼儿的主动学习? 二、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行为视其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教育行为的改善必须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前提。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剖析其中正误,可以为改善教育行为找到症结。 1、对学习的理解
长期以来,学习被看作是接受由教师预先结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认为幼儿知识的获得就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迁移过程,迁移过程的实现依靠教师的直接教学,只是教师教了幼儿就学了。正基于这一观点,使得教师特别重视自己的教,注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视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在条件。 2、对待学习者的观点
在讨论分析中,我们强调必须注意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发展,应该给幼儿自己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进程。很多教师就会问道:孩子那么小,他们自己怎样学习呢?由此可知,这些教师还是把幼儿视为被动无能的个体。幼教工作者常犯的一种错误是:高估幼儿的学术能力,低估幼儿的心智能力。 3、对知识的理解
百度文库
教师认为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才是知识。在认识沉浮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看哪些能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并启发幼儿探索怎样使一些原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使一些原来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幼儿在操作、探索中特别认真。但是,教师却有意引导幼儿说出: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上来。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很多教师认为:一节课,如果不让孩子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老觉得这节课没完,也觉得不过隐。由此可知,教师非常重视幼儿能用语言将所学得的知识表达出来,而且认为只有当幼儿能用语言把学得的知识表达出来,才算学会了。(以上教师讲解) 4、对教学的理解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中两个核心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持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不同的教学观。
(1)教学的任务就是传递知识,知识才是最可见的教育成效,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最重要。 (2)教学就是直接教,老师不教,孩子怎么能会? 由此可知,教师认为教学就是直接教,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仍把教学看做知识传递的过程,只是“教”了,幼儿就一定能接受。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成人适宜的帮助,指点和示范能避免儿童无谓的努力,能扩展儿童自己所不能达到的理解,即儿童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才是“教”。直接讲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仅用这一种方式是无法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学生讲解)
三、巩固练习:1、针对教师教育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对策 2、阶段复习(学生分组复习)
专注
疑惑与发问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幼儿学习表现
探索
争辩 协商
一、教学内容与幼儿兴趣、已有经验
1、 集体教授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二、教师教育行为 2、 个别帮助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3、 要求实践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4、 评价与幼儿的主动学习
三、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 四、教师小结 (略)
学习内容:第五章 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教育法
学习目的: 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方案。理解“感官教育”包括哪
些内容及优势与弊端。
学习重点:教育观及儿童“感官教育”
学习难点:理解“教具”在“感官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前言
百度文库
蒙台梭利1870至1950年,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年,作为一名医生,她关注智障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他们设计出一套训练的方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她进一步完善了方案并运用于正常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信念和幼儿教育方法。(教师讲解) 二、进行新课;
第一层次: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1、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六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既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觉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的,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是具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她认为敏感是事物在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力量。但这只限于对某一特定的感受能力的获得,一旦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感受活动就消失了。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略) 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活动是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学生阅读、教师讲解) 第二层次:“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的
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均具备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但这只是一种发展可能性,儿童发展的状况如何要依据他们所吸收环境的情况而定。但是为了使儿童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者头脑中必须先有一个理想的儿童形象作为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蒙台梭利把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性——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作为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
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蒙台梭利对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充满了期望,并把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作为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在蒙台梭利看来,所谓和平绝不是意味着仅仅依靠武力和政治来防止战争和解决战争纠纷,她试着通过教育创造新人,并通过新人类创建理想的和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新社会是蒙台梭利所追求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讲解、学生了解)
(二)、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把日常生活练习作为她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日常生活练习对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蒙台梭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出符合教育目的、而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练习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从事生活的初步动作练习(如送货、走、站及抓握),然后是照顾自己的动作练习(如盥洗、穿衣服等)、再后便是管理家务的工作,(如卷地毯、擦地板、摆餐桌等)。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