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第一、二、三节

2、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他们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

蒙台梭利感觉教育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 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学生阅读、了解)

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有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而且把对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的感觉训练不仅可以为他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让儿童亲自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最初的发展。

触觉训练按性质分为四类①滑度触觉(辩识光滑或粗糙);②温度触觉;③重量觉;④实体觉(辩识物体的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状)。

用于滑度触觉的教具有:①粗滑板:平滑和粗糙的纸各占一半贴在长方形的木板上,或两种纸条交互地贴在长方形木板上。②各种程度的粗滑纸片及布片。

练习的方法就是让儿童用手指轻轻抚摸物体的表面,区别粗糙和平滑的不同。 (2)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3~7岁处于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成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仅视觉就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主张“刺激孤立化”,并集中在“某种感觉”的“某种属性”上进行感觉训练,她所设计的所有感觉教育教具都是针对特定的刺激(长短、大小、颜色、声音等)予以孤立化,从而使每一件教具的目的是集中训练儿童的某一感觉的某一机能,使儿童的精神完全集中在教育和训练的某一点上。

(4)感觉训练的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首先让儿童认清物体的相同属性(如配对或将镶嵌物嵌入适当的地方);再认清物体的不同属性(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的不同);最后识别相差较小的物体的属性(如同样的颜色,但深浅不同)。每种练习都按照“三段式”的练习法进行:

①命名:建立感知觉与其名称的联系。例如,向儿童出示红色物体,同时告诉他们“这是红色”;再出示蓝色物体说:“这是蓝色”。然后将其放在儿童面前让他们感知。②确认:按教师说出的名称拿出相应的物体。如对儿童说:“给我红色的积木”,“给我蓝色的积木”,儿童按要求分别拿出相应的物体。

③记忆:自己说出物体的名称。教师可边指物体问:这是什么?要求儿童回答。(教师讲解师范)

3、语言教育 读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写的教育 4、数学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在对儿童进行读写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对他们进行数学方面的教育。她把读、写、算组成的学习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儿童在学习读写的同时,也要学习数学。她主张通过数学教具,首先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的计数活动(单位名称、数字和数量),

百度文库

进而帮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四则运算,最后帮助幼儿学习十位、百位、千位的进位活动和多位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平方、立方等概念。 5、文化教育

蒙台梭利主张必须让儿童学习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即科学文化知识,认为透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智慧、丰富精神和增长教养。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能力出现于3岁左右,三至六岁时期能够轻易地获取文化并自然成熟时期,因此应该有效地加以利用。她主张应该充分利用幼儿这个易于吸收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时期,使他们能够初步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了解)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1、混龄编制

蒙台梭利的班级是混龄编制,一个班上有20~25位幼儿,三个年龄3—6岁的幼儿各占三人之一。

2、真实与自然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各种设备,都是幼儿尺寸的真实物品,例如冰箱、炉子,熨斗等都是真实的。而且每一种教具都只有一件,这也反映现实的情况。 3、美感与安全

蒙台梭利强调教室里的颜色要明朗,令人愉快,并具有整体的调和感。幼儿是好奇好动的,因而环境中的硬件设备必须是安全的,绝对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理解掌握) (四)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特点 1、教育的孤立性

孤立的去感知这种刺激、得到纯正、清晰的感觉。例如,在色板的设计上,除了颜色不同外,色板的其它特性,如形状重量、大小等都是一致的。再如,在触觉练习时,让儿童闭嘴眼睛去摸,这样以排除视觉的帮助,完全借助于视觉来辨别物体的属性。 (2)操作的顺序性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例如,出示带插座的圆柱体的顺序是:①高度相同,而直径不同;②直径相同, 高矮不同③高度与直径都不相同。 (3)工作的趣味性

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内部——能够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因而它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孩子。 (4)教育的自动性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不是直接将知识教给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教具来自我学习。蒙台梭利教具的“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通过与圆柱体直径、高度相对应的圆穴的帮助,粗的圆柱体无法放入细的圆穴中,细的圆柱体放入粗的圆穴中会转动,长的圆柱体放入短的圆穴中会凸出圆穴……这些幼儿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信息将提示幼儿操作不正确,应再进行尝试,这样幼儿便可以靠着自我的修正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如此具有特色,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将蒙台梭利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育法。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和内在的需要,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以满足之。“孩子”是课程组织的中心,而不是教具的操作。(教师讲解、学生理解掌握)

三、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求的环境与活动,来自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由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限制,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百度文库

(一) 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的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地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二)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其次,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

(三)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四)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理解掌握)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强加干预。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性,一些新一代的蒙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制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增加了课程内容。将蒙氏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表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课程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强调应把蒙氏课程的实质,

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氏方

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课程中,单元主题活动中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与幼儿实际的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蒙氏方案在这方面的不足。(理解掌握) 三、巩固练习:出示复习题

1、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2、蒙台梭利指出的感觉教育要注意问题 3、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4、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特点

5、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

四、师生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内容:第二节 五指活动课程

学习目的: 了解陈鹤琴及他创建的“五指活动课程”。 学习重点:“五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组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蒙台梭利指出的感觉教育要注意问题 2、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3、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特点

4、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

百度文库

二、进行新课:

第一层次:五指活动课程简介

五指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五指活动课程”之名,源于陈鹤琴对自己所创编的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形象比喻。该课程的内容由五方面内容组成,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又是整体的、连贯的,在儿童的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网,就像人的手,虽有五指之分,但却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手掌。(学生自学) 第二层次:课程目标

陈鹤琴认为,课程是为目的服务的,而确定目的,首先要确立儿童是主体的思想。教育者应先了解儿童,才能明确应对他们的进步程度抱有何种期望。他提出,五指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 1、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

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 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

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学生阅读了解) 第三层次:课程内容

依据“活教育”的课程观,在长期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

1、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单元研讨)以及社会常识等。 3、科学活动:包括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 4、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之所以形成这五类活动,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生命以健康为第一,所以要有健康活动;人不能离群索居,所以必须有社会活动;为了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了解自然与生命,必须有科学活动;人是有情感的,生活是有情趣的,所以艺术活动不可缺;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又是儿童学习的工具,所以也被列为重要的活动。

这五类活动就是五指活动课程的五个手指,通过手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即便如此,儿童能够学和应该学的东西也还是很多的,应该如何选取?陈鹤琴提出,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照三条标准:

1、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成为幼稚园的教材,但有时在“能学”的标准之下,还要有点儿限制,比如,有些东西小孩子虽然能学,不过学习会妨碍他身心的发育,那就不免强他;

2、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3、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第四层次:课程组织

尽管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课程由五个方面的活动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单独组织。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育内容也一定要相互连接成整体,不能四分五裂。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陈鹤琴还具体指出了教师设计与组织单元活动大约要经过的过程和要注意的问题: 1、本星期教师会议上讨论下星期大约可以做些什么?

2、把要做的活动拟定以后,于是商议它的内容,大约有几个步骤可以做的。

3、将各活动内容应用的材料和可以参考的书,教师详细预备。不过所谓预备是教师自己的预备,不是替儿童件件都准备停当,儿童不是可以不加思索的来享受的。 4、寻找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引起这个设计。

5、儿童既然感到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起各方面的活动,并且与各科联络,但是

百度文库

并不强求合乎预定的设计。

6、时间完全不限制。多做就多做,少做就引起别的设计来。

7、儿童如果不能维持到做完设计全部的历程,教师急需考察一下,究竟是什么缘故,可以补救吗?

8、儿童临时发生特种兴趣,教师要尽力去指导,而有时竟可以把全部预定的设计改变,做这个临时发动的事。 9、幼稚生急需看到结果,所以各个设计中当分做许多小段落,他们在兴趣方面才可以维持。 10、在同一设计单元里,各方面的活动很多,儿童愿意做任何一方面,应该听儿童自由去做,不过希望每个儿童各方面都能够做到。

11、在同一单元设计里,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有许多活动只需独做。教师可以做他们的领袖,同时可训练几个儿童来做领袖。

12、每个设计单元的每一个阶段和一方面的活动,得到结果,应当有极短的、简单的批评与讨论。(分组自学、教师答疑) 三、巩固练习:学生分讨论复习题

1、“五指课程”的含义?

2、“五指课程”的目标、内容?

3、“五指课程”的组织? 四、师生小结(略)

学习内容:第五节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

学习目的: 了解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及教育课程,理解掌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重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难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复习提问:

1、“五指课程”的含义?

2、“五指课程”的目标、内容? 3、“五指课程”的组织

二、进行新课: 第一层次:前言

瑞吉欧·艾米里亚是一个拥有13万人口的小城,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在马拉古滋的发起和领导下,依靠市政府、社区民众的大力支持,经过专业人员数十年的努力,继蒙台梭利之后,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体系。1990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教师讲解) 第二层次:瑞吉欧的基本观点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

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在成长过

程中,孩子必须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个体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精神才得以发挥。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作为发展中的人,又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儿童体验到人们之间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乃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从出生时刻起,他们就在与现实世

界的“交往”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是一种经历自己的渴望被满足的感觉,一种征服感,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

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只要成人视儿童为创造者、发明者、发现者,与他们共享探究

百度文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