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培养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初探
作者:黄丽萍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7期
【摘 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语文教学
阅读浅易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过去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还是今天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文言文十分重视,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阅读文言文要达到课标的要求,仅仅能够大致理解原句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有一定的积累和理解,这种理解能力又必须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必须贯穿在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趣味性,克服畏难情绪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但是由于离我们时代遥远,加之当时书面语和口语脱离,给我们学习文言文造成了很大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成为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阅读文言文,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祖国宝贵遗产;能追根溯源的了解汉语言的起源,字词的本意和演变,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看似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挖掘趣味,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历史传说、神话寓言等增加趣味,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积厚文化底蕴,使学生乐而忘难,徜徉于文言文的知识宫殿。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题解:“烛之武”是人名,;“退”就是劝退;“秦师”就是秦国的军队。课文写了郑国的烛之武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使国家化险为夷。 ②借助注解。“晋侯,秦伯”注“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是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的。
再如:学习《勾践灭吴》可穿插成语“卧薪尝胆”和“东施效颦”,介绍孙武练兵、伍子胥过文昭关等故事。学习《秋水》时介绍“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
二、防止两个误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误区之一:重视古文今译之类的教辅书籍,轻视教师讲授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家看好了教辅读物这块肥肉,各种课外资料浩如烟海。有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手上有一本古文今译的书就如获至宝,一看译文,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如果遇到教师提问,就照着译文读一遍。但是,关上书本,又什么都不知道,考试时更无从下手。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课前预习时可借助教辅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专心听讲,眼到手到,做到字句落实;课后复习时再把教师讲解的和教辅上的注解翻译联系起来消化。这种方法,课内外结合,主次分明,有助于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2.误区之二:课堂听讲时重点不突出,成了抄笔记的机器
进入这个误区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文中记笔记,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记下来,没有主次,记得密密麻麻,以致把原文都淹没了,到复习时非常费力;一种是不注意字的翻译,只着眼于句子的翻译的记录,能整句翻译,但对于关键词常常束手无策。课堂上只起了简单抄录的作用。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边听边记,自己一看就理解的字词不需要记,而要把自己不理解的或者自己已经理解但教师做了补充扩展的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