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社会性——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
综合性——地理现象的多样性、整体性(涵盖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 2. 人文地理学几大核心概念(研究主题)
空间(space):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三维空间。 地方(place):空间中具有特定人文和自然特征的某一部分 地方感:对地方赋予的意义和情感
地方感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书籍、电影、图片、网络)建立地方感的过程。
区位(location):人和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其分布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地理事件和过程产生的影响。 绝对区位: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几何位置,经纬度 相对区位:地理事物相对于某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及理论
地域(territory):被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或一个机构所占领的一部分地理空间。(有边界) 流动/运动(flow/movement):人、商品、思想在空间的移动。
尺度(scale):事物/现象的空间范围。
区域(region):某些现象集聚而形成的内部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地域。
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3.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所创造的形态,包括建筑、饮食、服饰、美术等,按照时间顺序层层叠加。 4. 文化区的概念,三种文化区的区别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中国汉语方言图)
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湖北政区图) 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属感)。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别: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别: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边界,且内部文化特征是否一致。 5. 文化扩散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
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核心区)产生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 时间—距离衰减:离文化核心区越远,受该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越小。随时间变长,革新物影响范围变大。 文化扩散方式:
1) 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包括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
散。
2)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文化主体的迁移 、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
化扩散。
6. 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思想流派产生背景、核心观点、方法论基础和代表人物
区域地理学——起源于对不同区域地理现象的分类和描述。从古希腊时期的大量的地理考察、旅行开始,到19世纪地理大发现,逐渐推动地理学的学科化发展(1874年德国成立第一所地理系)。斯特拉波、洪堡、李特尔、赫特纳
计量革命——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快速扩张,现代消费社会兴起,凯恩斯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经济的繁荣发展。采用定量方法开展地理学研究。采用复杂的定量/数学方法和模型,探索地理/空间规律和法则。 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地理学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地理学
文化转向、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7.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些主要著作、重要人物及贡献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目的
根据目的: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 根据内容: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对策性
根据来源:国家/国际科研项目、应用性协作项目、个人自拟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0.研究设计的内容及目的
将抽象、宏观的研究目的转化为若干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程序进行设计。
研究计划一般内容: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优缺点 1)经验主义方法论——最古老的方法论
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并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感受来认识世界。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
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重观察,通过实地调查,进行经验判断得出结论;强调归纳与综合,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过去推论未来 受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 2)实证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计量革命)
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依赖于公认的实验证实而不是个人经验感觉,首先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然后通过系统的方法进行验证,当验证的结果推翻原命题时,需修改原命题或改变假设条件。
积极作用: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理论,增强了方法,减少了模糊,增加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 负面影响: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人在地理环境与经济过程中的作用;
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得出的结论被推广到其他地方,忽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简化了地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
以人为本,反对实证主义对人的忽视,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研究者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加以整理分析,是以被调查者的主管定向的。
积极作用:拓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其研究内容;体现了人文地理学的“人文关怀”。 不足:主观性太强;过分关注个案,忽视了对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强调人文取向但无具体方法。 4) 结构主义方法论
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个体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其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人只是复杂网络关系的一个元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与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优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缺点:忽视了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
12. 全球经济化的几个主要阶段,当代全球化的动力 1) 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 ? ? ?
古代全球化——公元前-14世纪 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 现代全球化——18世纪-一战 当代全球化——二战之后
2)古代全球化——以商人为主导,形成区域性贸易网络(可参考中国古丝绸之路)
3)地理大发现——有欧洲皇室和教会的支持,以发展经济利益、宣扬名族荣耀和传教为目的(全球性殖民和贸易)
“三角贸易”:17-19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金银、工业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环球旅行
4)现代全球化——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奠定了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基础 5)当代全球化——跨国公司相继成立,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并引导新国际劳动分工 郑和下西洋没有产生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是出于对黄金和香料的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各位欧洲探险家,大体上采用的是一种“私人集资”的方式,高投入,高风险,故而逐利的心态极其强烈。
前三次下西洋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巩固地位。这一目的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踪迹建文帝”,以去成祖心病;二是“耀兵示富”,宣扬国威,促使诸国来朝。后四次下西洋则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中国的封建经济“没有对海外商品和市场的需要”。 当代全球化的动力——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空间)重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技术进步:商用喷气机的发展——远距离快速移动; 集装箱——能够进行大宗货物运输; ICT——满足实时通信与大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