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5.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 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6.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12.(1)于是,就。 (2)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 13.C (2分)

14.(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1分) (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共2分)

15.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1分)。(共2分) 16.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2分) 五、《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谈谈其写法及内容上有何异同?

同:两篇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 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秀丽的山水美景;两者文体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借写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表达情感方面,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比较含蓄。

(2)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答谢中书书》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还还表达了鄙弃名利、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

六、《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1.(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2.A

3.(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4.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5.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九、《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十一、《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 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 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 。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描写,乙文是 描写。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 到 ,乙文是从 到 。

②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 ,乙文给人的感受是 。

5、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②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考答案】

1、C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清澈(或:清) 正面(或:直接) 侧面(或:间接)

4、①高 低 近 远 ② 美丽而愉悦 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十二、《三峡》与《朱元思书》选段

1、两段文字都是写景抒情,所描写的景物差不多,但给人的感受不同。 【甲】段给人的感受

是 ; 【乙】段给人的感受是: (用原文回答) 2、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的共同点是 ,不同的是【乙】段所写的水 。

3、这两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不同。 【甲】段是 ; 【乙】段是 。 4、按照描写景物的顺序,【乙】段中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应放到前文的“ ”之后。

3

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不见曦月( ) ②互相轩邈( ) 【参考答案】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湍急若奔 清澈见底 3、【甲】段先写山,后写水,最后写听觉和感受。【乙】段先写水,后写山,接着写听觉和感受,最后又写景。 4、千百成峰

十三、《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十四、《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1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