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6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 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

(内外式层次结构)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

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

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第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重要程度: ★★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一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 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 基本内容的安排

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 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三、 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 德育过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知识提要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