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财务危机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央企财务危机文献综述

作者:李振唐

来源:《商情》2018年第12期

【摘要】央企陷入财务危机指的是央企从财务状况良好到逐步恶化直至影响正常经营的过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通常会发生一些具有共性的现象,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财务危机是可预测的:同时因为央企财务危机所带来的恶劣结果,对财务危机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已经形成理论热点。本文按照央企——财务危机的界定——财务危机预警——财务危机原因这一逻辑主线,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央企财务危机的代表文献,找寻值得完善之处,对于帮助央企避免或摆脱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央企;财务危机;界定;预警;原因

根据财务管理的传统理论,央企持续经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资产的市场价值以实现股东(即国资委)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央企在经营过程中外界环境掺杂诸多不可控因素,加之企业内部实际控制者自身的经验与素质,都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处于这一状态的央企其经营能力受到不良现金流的影响,持续经营能力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根据财务危机发生是否存在一定前兆事项,可以分为突发性的财务危机和渐变性的财务危机。突发性财务危机通常是因为“黑天鹅”事件使得经营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短期内迅速恶化,其在发生前基本没有前兆:渐变性财务危机则是由于一系列财务决策未能适应企业当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使得企业财务状况一步步恶化,最终陷入财务危机,这类财务危机在发生前具有一定的前期特征。经验显示,渐变性财务危机在央企财务危机中的占比较大,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此类财务危机。既然存在前兆,那么便为财务危机的预测提供了客观基础。探讨央企财务危机,预警财务危机的发生或帮助央企摆脱财务危机的威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央企

央企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义务,所以其国家色彩更加浓厚。中央政府是央企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者,代表人民享有其所有权和控制权。背靠手握行政大权的所有者使得央企享有天然的经营优势,通常形成垄断地位,因此学术界关于央企的研究较少。目前,学术界关于央企的有影响力的著作,主要有《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周其仁)、《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刘文炳)、《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刘文炳),以及《中央企业并购整合案例精选》(白英姿)等文献。针对央企财务问题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则相对较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英姿写的《中央企业并购整合案例精选》,背景设立于2003开始的央企并购潮,重点沦述了通信业、石油、航天、兵工、矿业、电子、汽车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案例的选择在行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例如华润集团的资本并购、中航工业的并购、五矿集团的并购、联通并购网通,以及中石油的文化整合将近二十五家央企并购。作者深入一线,同主管经济机构和企业高管沟通,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详实地描述了央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情况。作者站在一个独立客观的角度,向读者完整呈现了央企并购决策的制定、并购过程的控制以及并购后的文化融合和财务制度衔接,为后人研究央企财务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此著作不足在于过多的描述客观情况,而相对忽略了理沦分析,对央企的财务困境方面以及央企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关注度不足。

在刘文炳所著的《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书中,作者研究的出发点是企业管理中的国际竞争力而非国内企业竞争力。本书通过对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进行相应记录,分析和讨论典型的经营案例和财务战略案例,从并购重组与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揭示中央企业通过并购和重组的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原理,建立了央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作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论证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央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掌控该行业全球资源的能力。该著作的优点在于理沦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有论有据,见解深刻,是一本研究中央企业综合经营实力的高质量著作。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总结了央企并购重组的总体状况与趋势,深入分析了2010年13个主要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并重点对中央企业的海外并购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央企业经营实务和公司财务战略实务的高质量研究报告。 周其仁所著《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是我国学术界研究企业理论的重要文献。本文深入研究了集体制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性质,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公有制企业的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及责任应如何界定。该沦文首先介绍相关概念及理论,接着分析公有制企业在法权上的产权特征,论述市场中企业的合约性质与非合约的公有制企业的区别,确定公有制企业无法消灭个人在事实上拥有对其人力资本的私有产权,最后通过界定公有制企业国家租金激励来动员内部人力资源。这是一篇关于企业理沦的基础研究文献。中央企业只要明确了自身的性质和特征,遵循企业经营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中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就可以减轻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 二、财务危机的界定

任何科学认识都是有前提的认识。各种前提的最基本的成分就是理沦的概念结构(韦伯,1999)。概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财务危机作为核心概念,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概念内涵不清

财务危机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从而实务中要预防的财务危机与学者所研究的财务危机的概念边界很可能不一致。这是导致理论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方关于财务危机研究的经典文献中,使用过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财务困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financial distress)、财务失败(financial failure)、公司破产(corporate bankruptcy)等多个概念,并且其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受实证研究样本选择范围所限。Beaver(1966)使用企业失败(failure)一词,并明确定义为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Camin—chael(1972)、Scott(1981)等大量研究均遵循这条思路。Ahman(1968)使用公司破产这个概念,将公司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视为公司财务危机的标志,其后Deakin(1972)、Gilbert(1990)等均沿用这一思路。Laitinen(1991)则从程度上界定财务危机,认为财务危机分为三个过程,即慢性失败公司、收益失败公司和严重失败公司。Ross(2000)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企业财务危机:技术失败、会计失败、企业失败和法定破产。

国内研究对财务危机直接下定义的较少。周首华等(1996)是国内较早用统计方法研究财务危机问题的学者,其文中使用的是破产的含义。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介绍了西方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但文中没有明确采用哪种说法或给出自己的定义。谷棋和刘淑莲(1999)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李心合(2007)认为“更确切地理解财务失败可能要与现金流转相联系,也就是与资本流量或支付能力相联系。对一个企业来说,当现金流量不能满足正常支付需求、从而发生支付困难时,也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财务失败或财务危机”。在实证中,由于国内企业所处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一般将被SJ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如卢兴杰,2006)。朱家安和陈志斌(2007)选取1995年到2005年之间在16本国内主要的经济与管理学术刊物上刊登的有关财务困境预测的34篇实证文章为研究样本,发现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35%,直接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44%。此外,也有将首次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的(如崔学刚等,2007)。

纵观有关财务危机研究文献,对财务危机概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财务危机概念的解释主要散见于相关文献中,并且常常受到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样本的影响,甚至是财务危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迎合样本需要。这样做虽然可以保证样本选择的客观性,但却使人们对财务危机概念的认识陷入混乱之中,从而其结果的科学性也令人生疑。 (二)概念前后不同一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即保持概念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的同一,不能随意变换。这就要求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概念不应当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然而,在很多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尤其是国内的研究中,其财务危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统一。比如,有些文章把财务危机的内涵界定为企业不能偿还到期本息,而在选择样本时把ST公司作为发生财务危机公司。这显然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因为ST公司未必不能偿还到期本息,不能偿还到期本息的也未必就一定sT。按照2008年9月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3.1.1条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其股票存在终止上市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其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本所有权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规则》同时规定了上市公司殷票交易将被实行其他特别处理(即ST)的八种情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