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韩愈1 考试进行时
内容简介: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具有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来复习一下功课。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再加上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可是有一样,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目的是时间?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一个样板,就是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八大家。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几率都非常低了,我们现在讲这八大家,学习这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啊?
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个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所以我们说,现在我们所谈的八大家已经不完全是茅坤时代的八大家了,那应该说是几百年前的八大家,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以我们当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大家可能又会问,说唐宋八大家你让我们学习,他们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啊?都有哪些成绩?
大家要知道,唐宋八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之中活的最长的是苏辙,活了73岁;活的最少的柳宗元,46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的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
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是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是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一个什么职务?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或者是诏书的权力,有一点像我们现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面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就是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解说:对“唐宋八大家”有了一个整体上的大致梳理之后,让我们依次走进这八位文学家,触摸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
那么,韩愈为什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呢?康震教授解读“唐宋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韩愈开始讲起呢?
这八大家我们总不能一起开始讲,总要先选一个开头,送谁开始呢?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有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没错就是韩愈的《师说》和《马说》里面的名句。有人说你这就没有意思了。唐宋八大家不是宋唐八大家,你肯定要先从唐代人讲起,韩愈年龄还比柳宗元大一点,所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的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在年轻的时候,30多岁就被贬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上韩愈。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1
宋代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盖棺的定论。他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说韩愈此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这什么意思呢?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翻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年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墅逸致,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
第二,说他道济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面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可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
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一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
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就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厉害,最后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
所以你看苏轼对于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解说: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无疑是非常全面的,而走进这个几乎完人的大文学家我们发现,韩愈的成长却历经坎坷。韩愈三岁时,父母双忘,跟随各个哥哥颠沛流离。12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那么这个未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实事求是的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唐代不到三百年,两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差了十倍。平均每年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就知道了那个进士科太难考了,这是第一。
第二是什么呢?因为录取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考。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了,我告诉你,这是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的考上了进士。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的考了23年,还有一个叫孟棨的也是考了30多年,刘得仁考了30多年,到死还没有考中。
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昭宗的时候,朝廷因为评定内乱,皇上高兴,说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招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30-50、60岁之间,你到70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一生最好的时光,最有创造力的时光都蹉跎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折磨。
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够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
刚才说了,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加考试的人有余人,录取了23个人。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也是雷厉风行的一个人。他本人善于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真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
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需要,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因素。
第二条,副考官好。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任就是负责向主考官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梁肃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致的。这一榜录了23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而且这23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著名的人物。有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有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 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有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我讲这个是
2
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很重要,但是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陆贽,那韩愈命运如何很难说啊。
解说:荣登龙虎榜无疑是对韩愈最大的认可,五年之内四次进士科考试,让韩愈体味到了忍耐与坚守,体味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阴霾散去,曙光初现,那么接下来迎接韩愈的应该是一片光明了吧?韩愈的仕途是否从此就一路坦荡了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制规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加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人事部的考试,叫“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这个东西你考过了,才给你个官当了,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了。
大家想韩愈都考了四次,经验丰富又有名气了,还有陆贽,这样的人赏识他,肯定没有问题。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选拔,但是毕竟已经考到这个份上了,只能进,不能退,而且肯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加了这个考试。
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有考中。韩愈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韩愈谈了几个问题。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韩愈说,考试那天刚结束的时候,那些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
什么意思呢?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说谁谁谁考中了,谁谁谁考中了,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有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绝对可靠,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糊涂了,不知道到底谁是考中了。而且,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32个人,大家都认为其中有三个人是肯定能考中的,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韩愈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现,有俩是大家说的那个,可有一个人名不副实。当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人就没有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说,你这个考试有问题,肯定里边有人情的作用。
第二韩愈告诉这个考官,我可以告诉你我为什么没有考中,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有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上走过后门,没给他们送过礼,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韩愈说,我上回考中进士,那是陆贽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愿意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降临到我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我对这个命有一点没有把握,我不知道到底是命在起作用呢还是人情在起作用。
韩愈又说,如果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这个脸,我说不出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我要非这样去做,拗着我的良心去做,我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卑膝,惶惶不可终日,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第二点。
第三,他还没有泄气。他说还行,我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古人说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穿温暖的衣裳,但是我还有雄心在。他是怎么表达这个雄心的?他说“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老天爷睁着眼睛呢,他能看得见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不相信,我会一直这么穷下去。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振奋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
解说:科举考试连考了四次才得中,如今参加吏部考试又是空手而归。然而打击接踵,在接下来的两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韩愈又是多次铩羽而归,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他开玩笑,让他充分体会“天将降大人于斯人”的滋味。那么,接下来,耿介不屈的韩愈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有那么一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你说韩愈他能不爆发吗?他进士都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陆大人才考中,现在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那个进士不是等于白考了吗?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他又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行为,是给宰相直接写自荐信。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一封信,在信里面他给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啊,考了博学宏词科都没有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呢,我连个九品官都没有当上,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有混上,我心里着急的要命,我的这种境遇都被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啊。
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你文章写得很漂亮,有文才,文章写得合乎规范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永远不得此门而入啊。即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取不了。您这个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推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韩愈恨不得跟宰相说,你就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推荐给皇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