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湘西地区农村贫困原因与反贫困的对策
作者:崔荣芳
来源:《现代企业》2011年第05期
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及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39个县市区,共1700多万人口,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口560多万人,占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5%以上,是湖南省少數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湖南省积极扶持下,湘西地区人民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受历史、自然、经济、人文等综合因素影响,湘西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湘西地区贫困的原因 1.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
湘西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农村贫困乡村大多数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水库淹没区和岩溶旱区,这些地方不仅耕地少、土层薄,气候恶劣,而且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极高,农业的自然生产条件极差,粮食作物的年均亩产不足150公斤。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
湘西地区农民居住分散,公路少、质量差,有相当多的山村至今未解决水、电、路等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是贫困农村重要的致贫因素。 3.人口素质较低,劳动力过剩
湘西地区农村人口增长率高、人口数量多、整体素质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贫困进程。湘西地区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人口素质状况令人堪忧,使得他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就业,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 4.发展资金缺乏,农户融资难
湘西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总量小,金融组织体系不完整。 5.财政实力较弱,农村居民收入较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湘西地区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虽然近年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起步慢,总量小,目前财政实力较弱。2008年,湘西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9.3%,占长株潭地区的24%。湘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9269元,远远低于全省的17521元和长株潭地区的38372元,没到长株潭地区的1/3,差距非常明显。农民生活水平也比较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842元,比全省低1670元,比长株潭地区低4150元。 二、解决湘西地区农村贫困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1)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上,要遵循“铁路为骨架,公路要先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使宽、平、直的大公路与县、乡(镇)小公路一起上,尽快修通县、乡(镇)、村的断头路,争取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地区、县域边界“出口”的交通运输,抓主要集镇、主要商品基地及乡镇所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的落后局面,形成四通八达的多边式交通运输网络。
(2)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很多贫困地区因为缺水,往往陷入贫困─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怪圈。所以水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抓好水利枢纽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渠系配套,改造渗漏严重的简易渠道,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切实抓好防洪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运行,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能源保障设施建设。能源紧张,尤其是电力紧张,是湘西贫困农村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为此湘西地区要把电力建设,解决用电难问题,作为能源建设的首要问题加以解决。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筹建一批效益较好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没有水资源条件的地方,应通过多方集资或建设一批火力发电站,有计划、有步骤解决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 2.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实现教育扶贫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治贫先治愚”。从脱贫的长远计划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孩童教育,教育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最广泛的政策手段。因此,要在全省广泛开展基础教育“一帮一、一扶一”活动,号召省内大中专毕业生支援湘西地区农村教育,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到湘西地区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湘西地区农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高湘西地区农村下一代的文化素质。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助农增收,变苦力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松散型输出为规模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根据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以服务为宗旨,扎实做好“四大工程”,即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适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3)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重要出路在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对自然资源较丰富的贫困山区,可以开发农村第三产业,或者开发山区工业化,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当地旅游产业。以此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
3.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旅游扶贫
(1)积极发挥旅游扶贫的政府主导作用。湘西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湖南省“弯道超车”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缓解和消除湘西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作用。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政府的重大建设项目应适当向贫困农村倾斜,在通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上,优先投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农村,解决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2)调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旅游扶贫的目的是使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其最佳模式就是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开发。而不是被排斥在旅游业之外。政府可以采取提供贷款、培训、帮助市场营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参与旅游开发。对涉及旅游线路选择、旅游相关的市场准入和旅游门票收益的分配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贫困人口的利益,如优先雇用景区内居住地点比较偏僻的居民、划区经营等。
(3)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随着旅游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的传统民俗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湘西地区农村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它们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历史悠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地域性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4.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扶贫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特征,要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银行机构网点要回归农村,加大对涉农产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性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