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六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朗读的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等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无不蕴含着语文教学中强调“读”这一客观规律。小学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课程改革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已经在许多地方“生根发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进展。然而,不可否认,在朗读指导上,有的教师只追求“新”,而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朗读指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呢?以下几方面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课前要练读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语文课本上的字谁还不会念,用不着练读。不过,我还是想请大家想想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课堂上听到学生朗读或学生提出朗读疑问时,你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不
能肯定这个字准确的声调、该念这个字的哪个音;当学生朗读句子时,你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句子还有那么多种读法;当学生提出疑问时,你竟然对课文内容没什么太深的印象……我想,这样尴尬的场面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应遇到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要想备好课,上好课,唯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感悟,先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的法儿就浮于脑中,在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了。”是啊,教师课前练习朗读,不仅仅是要读准读音,更应该是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试想,如果教师在朗读的时候不能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是很难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及思维的。教师在讲课时通过朗读三次课文,可以使自己设身处地地投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通过自己的体会去教授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发展语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朗读。 二、备课要备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也是一样,教师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读的目标,灵活地选择朗读的方法,才能在指导朗读中得心应手,因势利导,从而有效地指导朗读。
那么教师在备朗读时,应注重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切入。
1.备朗读的目标。让学生每一遍读都有目标,达到了正确、流利的目标后才深入学习课文。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对读的要求就是有层次地逐步提高。第一遍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读,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吟咏揣摩,既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 2.备朗读训练点。一般来讲,朗读的训练点或是文中关键性语句,或是其重点段落。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针对朗读训练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就会有目的性、针对性,就会游刃有余。
3.准备多种朗读方式。朗读是一种语言技巧,具备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中有不同的朗读方式。教师的泛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在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或者学生朗读课文做的不好的时候,应该进行泛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时,应该进行引读;对话类的文章,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章,要进通过角色朗读的形式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对于比较大气的文章,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渲染文章内容。轻声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大声朗读,能让学生品味欣赏;默读,可让学生静心思考:指名读,可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时还能起到示范作用;自由读,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体训练……总之,对于教师教学中的朗读课程要十分精心地设计朗读形式,在课文学习中选择最适合的朗读形式,对于文章的不同段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