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单位: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

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它给教育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及组织上可能带来的全面变革,才能使自己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担负起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的任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虽然刚刚走进课堂,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片全新的天空,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形成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信息,探究课堂教学的互动型模式。

2、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的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交互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

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

2.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

3.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4.研究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操作。

5.研究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之际,如何保持原来学科的特点。

6.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规律、方法、手段。

五、研究的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信息技术素养

我校课题组成立后,全体成员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论著《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及《行动研究法》、《关于教育叙事方法之研究》等理论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课题研究方法。为课题组成员推荐课题站点,各种相关杂志,让课题组成员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状况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动态。通过学习,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大多数成员自学并掌握了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等应用软件,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不断健全完善课题研究组织结构和网络

课题立项后,我们在学校范围内介绍了课题研究情况,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参与此项研究工作。同时,由于工作调动,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及时作了部分主要人员调整和分工。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电教馆对课题的实施有效的指导与管理 本课题开题以来,市电教馆、县电教站十分关注,对课题研究工作加强了指导和管理。县电教站也经常深入到我校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及上级要求的落实

情况。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我们澄清了课题研究中对有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组织落实、任务明确、人员到位并且经费有保障。 (四)、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课题研究的硬环境

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大资金投入,使我校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2009年学校被评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校实验学校”。2009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学校添置了24台实物投影仪,建立了2个多媒体教室。到目前为止。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校学校建有2个可容50位学生上课的网络教室,建有一个电子阅览室,校园100M宽带上网。硬件条件的改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五)、加强过程管理,课题研究过程具体化 1、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严格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顺序开设每一节教学研究课。

首先,在研究课教学前,上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接着,在研究课教学过程中,上课教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中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课题组其他听课教师仔细观察实施效果,认真记录;

最后,在研究课教学后,教师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研究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的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当然,研究课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我们坚持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优势互补的教学原则,我们追求的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适度与优化。

2.研讨制度化,加强横向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讨论,还定期举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 此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学校联系,交流课题研究情况。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开阔了视野,并借鉴到一些有益的课题研究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6年9月,组织了一批科研热情高、教学能力强的年轻人组成了课题组,明确了方向,分配了任务。课题组内的计算机老师主要负责理论和技术培训,其他学科的老师则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理想的成效。为了提高课题教师的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