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二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18km/h= 5 m/s.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物理量单位的换算首先要明确其常用的单位及进率关系,再按先换后算的思路进行换算.

【解答】解:

因为1cm=0.01m,所以3cm=3×0.01m=0.03m;

334

因为1m=10mm,所以20m=20×10mm=2×10mm; 因为1h=60min,所以0.2h=0.2×60=12min; 因为1min=60s,所以15min=15×60s=900s;

因为1m/s=3.6km/h,所以10m/s=10×3.6km/h=36km/h; 因为1km/h=

m/s,所以18km/h=18×

4

m/s=5m/s.

故答案为:0.03;2×10;12;900;36;5.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15.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 列车 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运动 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小明以列车为参照物,窗外的人群与列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列车是相对静止的,窗外的人群是运动的,所以会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

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站台与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站台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列车;运动.

【点评】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16.如图(a)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337.5 s.如图(b)所示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 ,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

【考点】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1)(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

(2)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 【解答】解:(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2)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

故答案为:337.5;0.1cm;2.50;.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7.在北京四环路某处有如图所示的两个交通标志牌,其中方牌的含义是 从标志牌到该出口的距离为2km ,圆牌的含义是 行车速度不能超过100km/h .请根据图中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意,计算一下,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到该出口最快需要 72 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观察两个标志牌,可得出信息:行车速度不能超过100m/h、从标志牌到该出口的距离为2km;利用t=计算时间.

【解答】解:(1)观察两个标志牌,可得出信息:行车速度不能超过100km/h、从标志牌到该出口的距离为2km;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得:t==

=

h=0.02h=72s.

故答案为:从标志牌到该出口的距离为2km;行车速度不能超过100km/h;72.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标志牌的含义,同时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变形应用;计算过程要规范和细心.

18.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总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振动 产生的.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3)在月球上,宇航员要用无线电通话,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答】解:(1)吹笛子时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要用无线电通话;

故答案为:(1)振动;(2)340;(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19.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形式是类似于水波的声波.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中没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故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故答案为:介质;真空;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0.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传递信息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响度 (填“音调”或“响度”).

【考点】声与能量;响度;声与信息. 【专题】应用题. 【分析】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

【解答】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故答案为:(1)产生;(2)传播.(说明:两空中的内容,顺序可颠倒.)

【点评】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可做出解答,还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2.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min中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5 Hz,属于 次 声波,人类 不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该声音. 【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频率是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2min振动了6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2min内振动了600次, f=

=5Hz;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5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该声音.

故答案为:5;次;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频率概念和人耳的听觉范围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础题. 23.如图所示是用一根吸管做的笛子,在吸管上有五个孔,其中一个是吹孔.嘴对着吹孔吹,由于吸管内空气柱发生 振动 产生笛声.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音调 .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口琴等管乐器产生的声音是由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

【解答】解: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里面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以及音调的相关知识,属于声学中比较基础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24.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次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超 声波获得信息.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声现象. 【分析】(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发出次声波,人感觉不到,动物能感觉到.

(2)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能量,也有很强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 【解答】解:(1)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

(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故答案为:次;超.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知道超声波具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性强等特点、次声波的范围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体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物理.

25.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响度 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 音调 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 音色 好.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应用题.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 【解答】解:(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比较大,指声音的响度大.

(2)“脆如银铃”说明声音如银铃般清脆,指声音比较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3)“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定义是本题的关键,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容易混淆,声音的高低可以理解为粗细.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计21分) 26.在测平均速度的试验中: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在实验中除了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还需要 刻度尺 ; (3)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秒表每格为1s),其中S1=0.3m,S2=0.15m,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0.1 m/s,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V3= 0.15 m/s,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 增大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