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专题一七上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3篇河中石兽

第3篇 河中石兽(青海近7年未考)

原文呈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文章中心】河里掉入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到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要表达的寓意就是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点】(1)层层铺垫,情节具有戏剧性。(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通假 字 颠 古今 异义 求 物理 词类 活用 棹 暴涨 虚词 意义 及用 法 焉 是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词语 不亦颠乎 求石兽于水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例句 “颠”通“癫”,疯狂 古义:寻找;今义:设法得到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原意:船桨,句中意:划船 原意:水位急剧上升,句中意:洪水 于是,在海里 这 意思 二石兽并沉焉 是非木柿 介词,被 表判断,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 之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耳 成为 代词,讲学家的观点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罢了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__清代__文学家。本文选自《__阅微草堂笔记__》,该书是纪昀晚年作品,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用__笔记__形式写成的__志怪__小说,为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__靠近__ ... 河干:__河边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倒塌__ .(3)二石兽并沉焉 并:__一起__ .(4)阅十余岁 阅:__经过,过了__ .(5)竟不可得 竟:__终于,到底__ .(6)曳铁钯 曳:__牵引,拖着__ .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讲学,教书__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推究__ .(9)是非木杮 木杮:__削下的木片__ ..(10)湮于沙上 湮:__埋没__ .(11)凡河中失石 凡:__凡是__ .(1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啮:__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__ (13)转转不已 已:__停止__ .(14)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_于是__ .(15)如其言 如:__按照__ .(16)但知其一 但:__只__ .

(17)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主观地判断__ ..3.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__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__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__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__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__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期与河打交道,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__

5.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变式提问:常人、学者、老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__①寺僧按照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②讲学家按照事物的一般道理,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③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的关系,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__

6.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

__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改变。如此,得出正确结论,更能让人接受。__

1.(2016齐齐哈尔中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阅:__经过,过了__ .(2)竟不可得 竟:__终于,到底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__ (2)众服为确论。

__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__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__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_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