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封建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血泪史,一部女性向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史。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凡伟大的作品,作者都能由自己的生命个体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后而认识到人类的终极命运的悲剧性。一个生命个体,由生则会死,由喜则有忧,由胜就有败,由聚就有散,由祸就有福。人生尚且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日月相生,阴阳交替,乾坤转移,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盛宴。德国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因意志而生活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意志是得不到满足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我想叔本华所说意志应该就是人的欲望吧。《红楼梦》中说出了人生的几个欲望: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子孙满堂,延续香火,绿叶成阴子满枝,是古人的追求。由于古代公子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必须在仕途上谋个前程,这也是古代年轻男子的唯一出路。却不像现在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此,封建家长总打着一些旗号,或者是影响功名,或者是无嗣,或者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将所有的罪过统统压在了女性的身上。《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对妇女具有歧视性的“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由于受到这个顽固不化思想的禁锢,在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女性的悲剧或多或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也为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
说到爱情,我想大多数人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魂牵梦绕,痛彻心扉….女人作为常用感性思考问题的动物,对于爱情更是如罂粟般,一染就无法自拔。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女性的感情故事总是以悲剧收场。祝英台跳进梁兄的坟墓为爱化蝶;白素贞千里迢迢为许仙盗取仙草,甘冒天规水漫金山,即使最后被镇雷锋塔;关盼盼被白居易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而逼死。当无数的青年男女在背诵《大话西游》的那段台词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中国人还是不能接受完全意义上的荒诞,真正感动他们的是,那些关于爱情的幻想和期待。 在人类长期的生存与繁衍中,女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最初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女性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特别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更是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来剖析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 一、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无论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还是《水浒》中的潘金莲,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种种封建社会桎锢的影响,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概括地讲,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形: l、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氓》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古代妇女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不幸命运。诗中的弃妇是一个痴情、善良、勤劳、刚强的女性,可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最终竟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被动低下地位。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女子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观念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彻底否定个体的人性存在,绝对要求一切个体人性服从于群体所尊崇的理性规范。相对于社会构成,每一个体的人性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之下,任何要求肯定个人存在价值,要求尊重个人的情感、个人意志、个人生活的想法和作法,都被认为是违反道德戒律的,都被指责为个人品质堕落。 2、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特别是美女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伴随着王朝的更替、
权力的转移忽上忽下、忽死忽生,甚至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她们仅仅是政治斗争、权位之争的工具,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翻开史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一不是如此。昭君出塞和亲、贵妃命丧马嵬,无不唱响美女为政治献身的哀歌。
3、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一直是渗入女性肉体与灵魂的毒液,桎梏着妇女的肉体,麻醉着妇女的灵魂,是奴役、压迫中国古代妇女的罪恶工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揭露礼教对妇女残酷毒害的比比皆是,
在南宋有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邂逅。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竟因忧郁过度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与唐婉的婚姻是悲剧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两点:第一,陆游与唐婉婚后情深意笃,耳鬓厮磨,亲亲我我,缠缠绵绵,陆母觉得这有碍于陆游的前程。第二,结婚多年,唐婉没有生育。这个原因是致命的,陆、唐的爱情悲剧,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就是他们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不能从残酷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成了礼教的牺牲品。
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描写了张君瑞和已故国相之女崔莺莺在普济寺相爱,在红娘的帮助下“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终于以身相许,结成正果。但这遭到崔母强力反对。既然张生已经将生米煮成熟饭了,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崔母反对的原因应该是什么?我想应该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张生乃一介书生,并无功名在身。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功名,你要是没有功名在身,免谈。我们家崔莺莺和你门不当户不对。于是就有了长亭送别: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从王实甫的描写来看,景物惨淡凄凉,一切景语即情语。我想此时此刻王实甫的心情一定很沉重。张生和崔莺莺的最终结局能是圆满的吗!剧本结尾大家都知道,张生中了状元,
最终永结连理。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符合我们观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愿望,观众都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愿望总归是愿望,浪漫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门第悬殊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无法避免的矛盾。况且像张生这样的多情种,已经陷入情网。在与崔莺莺死去活来的相爱之中,哪里会有心情在读什么四书五经。既然他在备考之前没有充分准备,想在比现在研究生的录取率还低的科举考试夺魁,机率低得可怕。因此,我觉得由于功名、金钱、门第悬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女性的共同悲剧。
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有一篇小说《杜十娘怒成百宝箱》。它讲了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李甲。可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相爱,但有屈从于社会,家庭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李甲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湖的悲剧。究其悲剧根源,有人认为,他们如果不去泛舟吴越就遇不到孙富,遇不到孙富就没有他们的悲剧了。我不赞同这种意见,我想他们无论是何种选择都是悲剧的。原因是杜十娘是一个妓女,在社会中她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是遭人讽刺嘲笑的好淫之徒。在《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的“七出”妇女淫去,这也就是他们之间悲剧宿命的根源。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中写了石木前盟而非金玉良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有疾病在身,就贾家长辈来看是否符合贾宝玉的最合适人选,是否可以为贾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也都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从现实意义来讲,他们之间的结局只能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反过来说,就是贾宝玉林黛玉最终喜结连理,他们的婚姻就能一定幸福吗?就梁实秋所说的,他们的选择是两难的,或者说是他们的何种选择其结果都是无法解决的悲剧命运。曹雪芹一定认识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矛盾用世俗的方法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所以,他用了超脱世俗的方法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即贾宝玉出家,林黛玉病死。
通过对古典文献中一些诗词曲的记述中,会发现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中国女性由于受到种种的礼教以及在男权社会里的种种束缚,某些人往往借口以不顺父母,影响男子功名的名义来将一些罪过强行加在女性的身上。也许就是《礼记》中所说的无嗣去,淫去,恶疾去等,直接导致女性悲剧的重要原因。
中国自古遵循夫唱妇随、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这些封建伦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所以,在生活中鲜见的一些反世俗情节就很自然的出现在了文人笔下的爱情小说里了。象早期的《莺莺传》里男女相爱还遮遮掩掩、红娘牵线,反世俗的程度还浅。到了明清时期,小说里自由恋爱、私定终身、相约走天涯的内容层出不穷。如:《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喻世明言》里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小说里对于男女爱情的描写对于世俗而言基本不可接受,根本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舍生忘死。而《红楼梦》里描写的真挚爱情更加是对世俗封建的剧烈叛逆。
另外,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小说中神鬼纠缠、狐仙出没,这实质上也是作者让一些在现实中不可能作到的事情,通过艺术夸张和浪漫想象,在梦境、鬼神与超现实中实现,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很显然,中国古代爱情小说里反世俗的成分是很重的。
在中国的明清时代,是封建束缚思想最为严重的时期,但这并未妨碍市民文学的发展,而市民文学中歌颂爱情的小说,虽然没有像今天,言情小说占领着小说界的半壁江山,但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
元明清的爱情小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非鬼怪类),那就是他们的爱情模式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