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中)

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心智理论测验的涵义

⒈区分表面/真实(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Tayler与Carlson(1997)认为心智理论有赖于表征能力,才能够归因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而要通过表面/真实作业作业也需要具有了解事物的心理表征,还需要知道事物本身不会总是一对一的相对应关。 ⒉相信-欲求(belief-desire):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因为我们有「相信-欲求」的归因架构,所以常会使用「想要」、「希望」、「打算」、「认为」等心理因素来进行归因,幼儿能够凭着人物的内在心理状态来了解其行动,所以幼儿能够分析推断人们是有心智的。 ⒊欺骗(deception):Bjorklund(1995)认为欺骗是检视幼儿是否能够理解他人心智的另一项指标,因为只有先了解他人的想法,才能够使欺骗的活动成功。Dunn(1994)的研究中,他藉由探究幼儿日常生活语言中得到发现,两岁的幼儿就时常会运用欺骗策略,尤其是当他企图逃避处罚、利益遭到威胁,或者是想要获得某些不被允许的东西时。

⒋意图(intention):内在的心理状态是意图的基础,而外在的身体动作是所引发的结果。

⒌情感性观点取替(Affective perspective-taking):此能力的内涵包含二种能力,一个是辨识他人所表现之情绪的能力,另一个则是个体

察觉线索来进行推论他人情绪的能力(张如颖,1999)。呈现的方式可以为录音带、影片或图片,接着让受试者描述故事内容中角色的情绪,如果能够正确辨识出情绪反应状态,就表示具备有取替他人情感观点的能力。

⒍错误信念(false belief):要了解一个儿童是否已经发展出心智理论能力的方法,就是进行错误信念的评估。Perner与Wimmer(1985)根据Dennett的想法,编了一个故事(Maxi and the chocolate)

欺骗是检视幼儿是否能够理解他人心智的另一项指标,因为只有先了解他人的想法,才能够使欺骗的活动成功。孩子第一次有意欺骗你的时候是几岁的时候?和孩子玩的时候要把我们心理性的动态告诉孩子。情感性观点取替(Affective perspective-taking):包含两种能力,一个是辨识他人所表现之情绪的能力,另一个是个体觉察线索来进行推论他人情绪的能力。呈现的方式可以为录音带、影片或图片。情绪可以透过面部表情、声音、动作来表现。孩子是否能够观察这三种线索来观察别人的情绪。

----------------------------------------------------------------------------------------------

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心智理论介入之行动研究

指导教授:杨宗仁 教授 口试委员:张正芬 教授 林慧丽 教授

研究生:柯宥璿

研究对象

※个案为就读国小二年级普通班,领有身心障碍手册的高功能自闭症女童

※认知能力及学科表现均在水平之上,但因小肌肉力道不足,书写能力较弱

※人际互动方面,会找同侪玩,同学不会排挤她,也不会特别找她玩 ※情绪调控比较趋于稳定

※语言沟通方面,喜欢说重复的话及隐喻性语言 研究对象----个案评量数据

※个案魏氏儿童智力量表分数:全智商112,作业智商111,语文智商111,发展很平均

※个案之社会性基本能力:有眼神注视、分享式注意力、可以辨识大概且明显的表情情绪、也具社会参照、模仿及假扮性游戏的能力,但无法了解字面以外的含意

※个案之基础心智理论测验包括初级错误信念是通过的。但在理解「真实-外表的情绪」(强颜欢笑)没有过关

※个案的高阶心智理论测验包括次级错误信念、理解言外之意、分辨失礼情境并没有通过

高阶心智理论测验--次級錯誤信念(Ice Cream Van)測驗內容 這是John,這是Mary,他們住在這個村子。

現在他們在公園玩,有個賣冰淇淋的人來了。John想要買冰淇淋,但沒有帶錢。賣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