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作业1

(小说部分之一) 第一部分:作品阅读理解

一、阅读《在酒楼》关于“老梅”的一段描写,说说它描写的独特处在哪里?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在酒楼上》有较多的景物描写。“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血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在吕纬甫叙述自己故事的间隙,小说中又穿插了一段生动的废园景色描绘:“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鲁迅探索将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的叙述者“我”与吕纬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全篇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老梅”一段描写的精妙之处也在于此。

二、阅读下列这段描写,请回答:1、这段描写的作者是谁?作品的标题是什么? 2、这段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1、作者是茅盾,作品的标题是 《子夜》 。2、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是仇视现代都市文明、愚顽不化的“僵尸”式的独特性格。

作业2

(小说部分之一) 第一部分:作品阅读理解

一、阅读教材第108页中的“越走天越亮;不错,亮处在前面,……”至第109页中(略) 1、 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 这一段描写是怎样体现老舍语言具有“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答案提示:1、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2、提示:①“俗白”就是通俗明白,一看就懂,易于接受。老舍小说语言的“俗”可以用京味来解释;“白”则以浅显平易口语来说明。但老舍没有一般地停留在“俗与白”,而是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② 小说写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活动的场所还是围绕着北京城,所写景物,北京的地域色彩明显:磨石口、黄村、北辛安,“山在西,城在东,他晓得这个”,“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指向是北京城)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变成发光的翡翠”,祥子对着那片红光要大喊几声,“他高兴,他想欢呼!”

③ 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祥子的行为走向,更贴切自然地写出了祥子的心态和教养。祥子牵着骆驼,逃出溃兵驻地,“逃兵,被官中拿去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捉住,至少是活埋!”他着急害怕,恐惧,觉得悬忽。但他豁出去了。“走吧,走,走到哪里算那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他看星星辨方向,有人说这是由静而动的描写,星星动,因为心里紧张,没心思辨向,因此错认为是星星相互碰撞,这种用景物在人物心里的反常变化来曲折地表现人物在行动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老舍在描写语言上的一个创造。在这里祥子眼见、心想的问题,都是大的景物和动向,这是他做事、接触人、生活习性与追求单调的体现,是他一个破产农民而当人力车夫的文化教养的体现。

二、阅读下列这段描写,请回答:1、这段选文的作者是谁?作品的标题是什么? 2、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1、这段选文的作者是施蛰存,作品的标题是《梅雨之夕》。

2、这段描写的特点是通过对该男孩想入非非的周密、细致人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然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展雅致密切相关。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倩女,虽然艳心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始终洛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人儒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读不厌,其奥秘就在于作者描绘了一副清丽淡雅的心画,演奏了一首婉转细腻的心曲。

作业3

(散文部分之一)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野草·死火》全文,请回答下列问题: 1、鲁迅是怎样描写“死火”的?

2、“死火”说 :不动就将“冻灭”,跨出来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但“那我就不如烧完”。

谈谈你对“死火”最后选择的理解。

答案提示:“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的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一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是是“死火”。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了一场谈话。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两难选择的象征意义呢?这一直是研究这篇《死火》的难点。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幻想。那么。这是不是说,“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不是的。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

(“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结果”,而体现在“过程”。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的人生哲学(与选择)。“死火”渴求得救,渴求温暖,渴求生命力的发扬。最后“死火”决然地“跃起”,和“我”一同冲出冰谷,一掷他身内的全部热量,通体“烧完”,与对手同归于尽——摧毁旧的世界。

二、阅读《女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女吊”是指什么?鲁迅是如何描写这一形象的?

2、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与前面不一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提示: 女吊,即吊死鬼。自缢者在西方宗教教规里是不准得到尽合礼仪的安葬的,然而这里的人们却尊之为“吊神”,那原因就在于她有冤屈,值得同情。女吊形象:“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回头一想才发觉,前段的“长发蓬松”敢情是遮着脸,写的是身段,这儿“头发向后一抖”,才是要专写“脸孔”,而如何呢,“圆脸”是“白的”,“浓眉”是“漆黑的”,“眼眶”是“乌黑的”,“嘴唇”是“猩红的”,再加上前面的“大红衫子”和“黑色长背心”,红、黑、白构成了强烈对比的色调。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在文章的结尾,介绍了绍兴的防吊神的风俗,村妇们刮锅煤不使其成为一个圈,是为了避免它象那诱人自杀的圈套。但鲁迅指出乡民们的心理,这不是怕复仇,只是对付讨替代。接下去作者卒章显志地议论道:“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鲁迅所颂扬的这种复仇精神,他现在回想起来,自来就以多种形式影响他,女吊是具有神秘感的一种。在小说《铸剑》中他塑造了一个黑衣的复仇者形象,叙述一个壮烈的复仇故事。作者抓住了深受压迫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理。写作这篇文章时,鲁迅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想到死。他临死也要歌颂复仇精神,因为这是追求公正合理的有效的办法。他不愿意无原则的讲宽容。

作业4

(散文部分之二)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1、 写出选文的作者和所属的作品名。

2、 简要谈谈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小孩和蛤蟆喜欢这场大雨?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答案提示:1、选文的作者是周作人的《苦雨》。2、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