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要求-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要求

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任务,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应当是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说,就是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改革目标是针对过去语文课单纯传授知识的片面性提出的。它要求摆正知识和能力的位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的。它指出了高中语文既不是单纯的文学鉴赏,也不是生硬的语言规律灌输,而是要在语言学习、文学鉴赏、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始终,而在不同的阶段,“语文”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一方面,随着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提高,原来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必然要进化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为主要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这是由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学生进入高中,对于客观世界

和人生意义的探索、思考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语文教学能够也应该帮助他们解答“人之所以为人”之类的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人文性”已处于语文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文学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情感得到净化、思维受到启迪、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文化修养得到质的改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那么,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归根到底,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终身发展。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二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三是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四是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及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语文素养不再只是强调字词句篇的掌握,更重视的是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文素养还强调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这不但是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所必需,还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开发化,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国家已经颁布了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课程”的指导性意见,“研究性课程”也就成为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国家只给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具体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要依具体情况而定。“研究性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必须站在课程实验的高度去组织和计划,要求教师也必须用课程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去研制和实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迫在眉睫,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调整,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既确保课程开发的质量,又确保自己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这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方面的知识。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字的光辉典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突出的审美价值。选编这些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能够知古鉴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拓展文言文知识,还要扩充文化知识,使学生把文言文知识结合实际巧妙地用起来。这是语言方面的知识。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