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在此,对于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

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法开展诊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深入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通过增加执业注册地点的方式,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以保障民众健康为基础,宣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另外可在我县范围内建设名中医工作室,邀请本县名中医,甚至省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以打造中医药论治为主、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服务机构,为全县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服务。

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完善城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相关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职工体检,再逐步纳入干部保健、职工医保等报销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药师带徒从医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师带徒从医人员准入规范和标准。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二、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

(一)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医师。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入选县市级和省级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大力推进县级名中医创建工作,激发中医药人员学习钻研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县级名中医师定期开展评审,逐步建立起县级骨伤、脾胃、肾病、肝病、妇科、儿科、肛肠、康复、针灸、推拿等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标准由卫生局组织专家制订),每年从各级医院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学科带头人到基地轮流学习培训。参照国家和省的做法,县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个培训基地充足的经费补助,用于基地所需设施设备建设和免费培训人才及带教老师的补助。

(二)培植一批中医名科。到2020年,全县建设优秀的县级重点名专科(含农村特色专科)10个,到2025年总数达到20个。列入重点专科建设的每个专科,政府财政予以适当补助。支持中医专科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 (三)建设知名中医医院。以名科带动名院,建设符合国家示范标准的中医医院。

三、发展中药事业,保证中医疗效 (一)促进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属亚热带中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中药材。我省有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其中地道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鳖甲、朱砂、雄黄等。其中湘莲属于我县的道地药材,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通过对中药材种植调研,发展我县中药材产业,既是中医持续发展,防病治病必不可少的物资基础,又是一条富民产业之路,结合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种植生产基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中药企业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企业参加规范化种植认证。

(二)积极开展民间中医药(含青草药)验方收集工作,开展名方、验方筛选评价研究与普及应用,开发现代中药制剂产品。

(三)改善中药饮片质量。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是优化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中医疗效的保证。目前我县各医院、药店主要以散装中药饮片为主,质量不一,对临床疗效有很大冲击,可增加小包装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剂量准确、易于复核、效率提高、浪费减少、饮片纯净、有利管理等优势,同时小包装中药饮片扩大了患者的知情权,患者可根据包装上的标识自行核对药品与处方,有利于患者监督调剂质量、了解中草药知识,再者,小包装中药饮片还有利于促进中药饮片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历代医药学家学术思想、民间传统医药知识与技术整理、研究和利用。依托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本地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鼓励名老中医专家总结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做好传统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工艺和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传承推广。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支持中医院建立临床研究室,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中医药有关的科技评审或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

(三)支持医疗机构中医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医疗机构内中药制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医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行之有效的秘方或验方,要加以拯救,不让失传。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药监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内部调配使用。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按照

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组织力量,精心设计,在医疗机构内建设好中医药文化浓厚的园地。要大力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我县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心的定位,大力支持县中医院建设,以县中医院为中心,辐射周边社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加强中医经典及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中医在临床中的疗效,建设梯队形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快培养,到2020年前建立一批结构合理,层级分明的高素质中医人才队伍。

(二)培育创新人才和西学中人才。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鼓励高年资西医师脱产带薪系统学习中医,培养西学中人才。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卫技人员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培养模式,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力争在5年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的推广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