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答案整理

练习一

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①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②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12.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和理论内容不同,彼此又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必然的理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剩余价值学说的具体运用,是世界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练习三

11.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

①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认识矛盾,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所以还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根源,去揭示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12.现象和本质有何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内在联系。

②本质和现象既区别,又统一。区别是: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丰富的,有真象和假象分;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比较深刻、单纯的。统一是: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

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辨析题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正确)

14.人的衰老是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错误)

练习四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也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次飞跃的意义是: 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四、辨析题

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错误)

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错误)

练习五

三、简答题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正确掌握这个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钥匙;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有哪些特殊性?

①从其根源看,阶级斗争存在的根源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②从其社会地位看,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③从对象看,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是完整的阶级,而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缩小、减弱和缓和。

④从斗争形式看,主要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依照民主、法制乃至教育等途径解决。 四、辨析题

13.唯心主义之所以是唯心的,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有作用。(错误) 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

练习六

11.怎样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劳动叫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2.货币商品与一般商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在于:作为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