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黄丽坚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06期

科学史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生物学知识规律,是科学态度和精神的体现。而生物学是包含多种科学方法的学科,体现着严谨的科研精神和灵活的创造性思维,二者存在共通之处。生物教师要注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科学史的内容,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借助科学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 首先,通过科学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激发起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生物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的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科学史范畴的知识,比如,给学生讲解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实例和趣事。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基础知识时,给学生讲解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伊万?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淌口水,并由此发现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将科学史相关知识与生物教学相融合,可以大大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尽管我国当前尚没有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但在我国生物科学领域,已经有多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就。诸如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都可以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科学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发愤图强、为国争光的责任感。 最后,通过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史中就包含着许多充分体现生物科学家严谨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科学精神的实例。例如: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就充分展示其对科学的怀疑以及创新精神;在讲解生物进化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达尔文与华莱士之间互让荣誉的故事,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看待荣誉,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真菌知识时,给学生讲解青霉素是弗莱明在其培养的葡萄球菌受到污染后偶然才发现的,这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机遇只会偏爱有准备的人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明白,既要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又要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二、通过科学史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物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加以应用。可以说包含着有关生物学的科学规律的每一个生物学知识点的获取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是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生物学家长期科研的智慧结晶。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科学史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但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给学生展示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有关细胞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解帕拉德以及同事所设计的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来验证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细胞器分工配合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对同位素示踪技术有所了解。

三、借助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思维的中心内容就是科学探索能力。科学史体现着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在科学史中的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学实验。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有关科学史的资料,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培养科学探索的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科学史来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验设计能力,当前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比较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史的经典实验,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发现生长素过程的知识点时,首先给学生讲解达尔文的燕麦向光性实验,使学生对设计科学实验有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索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并组织学生对可能收到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讨论;然后再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组,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鉴于课堂时间的考虑,组织学生进行全程探究活动不现实,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科学史,同样也能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Dampier.W.C,张今,李珩.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钮卫星,江晓原.科学史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崔鸿,刘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廖银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