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家人间》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付出,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尊敬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付的责任。对学生渗透权利与责任的意识。
能力目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认识和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学情分析
今天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身在福中不知福,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父母的恩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学会用心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化解爱的冲突和矛盾,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教学难点: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2、学生能从内心深处尊重、理解父母,并认识到自己应担负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多媒体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本情景剧表演法、讨论归纳法等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创设“课本情景剧”的形式展开,剧中设计了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交往的一些生活场景。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来展开:“亲情第一站”(体味亲情)——“亲情第二站”(爱的碰撞)——“亲情第三站”(沟通传递爱)。 第一环节:“亲情第一站”——体味亲情 (上课前在教室播放水墨动画《游子吟》,学生跟着吟唱,体会母爱的味道) 1、老照片的味道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儿时照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张,谈感受。教师灵活引领,切入主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亲情之爱。
2、课本情景剧:亲情“三碰”
(1)引导学生提前与家人互动完成课本第77页“探究与分享”,课堂上交流心得: 亲情第一“碰”:分别写下自己和对方的生日、身高、体重、鞋码、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的菜,喜欢的休闲活动,喜欢的运动项目,最不能容忍对方的事情…… 碰撞:看看对方对彼此的了解是否有差距,如果有差距,说明了什么? 亲情第二“碰”:回忆并记录一起你最不能接受家人做过的事,并写明原因。 碰撞:问问家人这样做的原因。知道原因后,你的想法有变化吗? 亲情第三“碰”:尽可能多地回想并记录彼此关心对方的事情。
碰撞:分别统计彼此关心对方事情的数据,从数据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亲人之间的爱,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细致入微的照顾,有的是絮絮叨叨的牵挂,有的甚至是责怪、是埋怨……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
第 1 页
略它,有时我们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有一点,爱无处不在,亲情无处不在。 3、亲情故事: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8页“阅读感悟”:萌萌和继母的故事。
思考:为什么说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你如何理解妈妈的“味道”?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体味到了妈妈的“味道”?学生选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而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爱仍在,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环节二:“亲情第二站”——爱的“碰撞” 1、碰撞一:《生命的“通道”》
教师深情演绎亲情故事:2019年夏,陶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辽宁省抚顺市的公园,孩子由于好奇拿着一块糖,隔着铁笼把手慢慢地伸进了黑熊嘴里,当陶女士发现时,想把孩子的手拉回已经来不及了……
思考:请大家想想后来陶女士做出了什么举动?
刹那间,母亲猛地把自己的双手伸进了黑熊的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保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从黑熊嘴中往外夺,最后在公园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母子俩从熊口中脱险。被救之后,陶女士昏过去了。
请大家在想想:后来,陶女士被救了过来,她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说了什么? 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的手没事吧?”医生介绍,如果不是妈妈拼命护住孩子的手,恐怕孩子的手就很难保证了。
学生讨论发言:你如何理解母亲的举动?通过该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高尚。 2、碰撞二:课本情景剧表演
(1)引导学生分组表演课本第79页“探究与分享”: “妈妈的唠叨”:早晨起来晚了,来不及吃完饭,妈妈没完没了地唠叨,尽管听起来有点儿烦,但心里还是暖暖的。 “爸爸的承诺”:爸爸平时总加班,根本没时间管我。那天开完家长会,他非要和我谈谈学习。我抱怨他只知道“散养”我,没资格和我谈学习。他真诚地说他想“圈养”我,只是他亲自“饲养”的时间少,以后一定改正。 “我的责怪”: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妈妈拿着雨伞到学校门口接我,结果一不小心崴了脚。我一时心急冲她嚷嚷:“我这么大的男孩子,这么点小雨,至于吗?”同学们都说我对妈妈的态度不好。妈妈对他们摆摆手,低声说:“我知道他是心疼我。” (2)学生思考: ◎类似的“碰撞”,在你的生活中有吗?请选择两三件,记录下来。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爱的“碰撞”?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情景剧表演真实、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与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与不安。亲人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关系出现紧张,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发生冲突,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碰撞三:生活情景剧
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第80页“探究与分享”: 结合下面的情境,填写内容。 ◎放学回到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 ◎告诉父母自己受到表扬时,父母通常会说 ◎说起和好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通常的态度和语言:
第 2 页
◎感冒发烧时,父母的表现: ◎考试“考砸了”,父母一般会这么说: ◎周末想和同学去看电影,父母的态度:
在 完成表格:上述情境中,父母更关注哪些问题?你希望父母更关注哪些问题?与父母交流时,你期望得到什么?而父母经常给予你什么?按照这些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父母 我 关注的问题 关注的重点 交流的方式 采取的态度 ◎审视表格中填写的内容,反思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或增进亲子关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作为两代人,犹豫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时、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环节三:“亲情第三站”——沟通传递爱 1、阅读感悟:《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了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学费,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耗时3年多,终于绣出一幅长达6.5米的《清明上河图》,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元收购它,被她拒绝了。她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等自己不在人世了,让家人把它卖出去,孩子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她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她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给再给她3年时间,她没有其他奢求,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儿什么。 学生思考发言:(1)为什么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好后,母亲不愿意卖掉它?(2)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的行为?
教师点拨: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也无法选择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和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父母行为中蕴含着的深沉的爱。 2、小品表演:妈妈的“唠叨”
小强觉得妈妈很唠叨。一天忽然降温,妈妈一定要他穿上厚外套。 小强说:今天有体育课,厚外套不方便运动,更何况是春捂秋冻嘛。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穿多了可以脱,冻感冒了不是要耽误学习吗?
小强不耐烦:哎呀,我都这么大的小伙子了,抗冻,再说,我还有这么厚的脂肪呢! 小强穿戴整齐要出家门了,妈妈还是拿着外套让他穿……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样做?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小强和妈妈,进行情境表演。
★反思同学们的表演,看看哪些结果是自己所期望的? ★讨论自己怎样表达才能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教师引导点拨: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只会,是亲子间爱的润滑剂。沟通传递爱,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在沟通中,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变化的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3、请让我来帮助你……
教师:将全班分成两个组,各自给对方提出自己在与父母交往中存在的困扰、问题,并将其写在一张纸条上,由对方组的同学来解答。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教师展示精彩提问和解答。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