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内部论文:建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之我
见
利用内部评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建立建设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原则和作用,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我国银行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内部信用评级;评级条件;评级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14-03
引言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金融行业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金融交易的急剧膨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以及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尤其是利率、汇率)波动的加剧,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用风险在金融风险中比重增大。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信用风险成为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许多国际化大银行都自行研究和开发了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一、内部信用评级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信用风险管理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技术。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的资本协议草案,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作为确定资本金权重的基础,并给出了统一的计算资本金的公式。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激励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现在各个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但是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目前尚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实用的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这无疑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应着重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对客户因偿债能力变化而可能导致的违约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及确定信用等级的过程。客户信用评级参数属于商业机密,由各银行自行研究、设计、审定。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管理、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工作,在客户营销与准入、信贷政策制定、信贷授权、信贷资产定价、授信审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损失准备计提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条件
一个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该是客观地、科学
地、全面地反映客户的信用情况。信用评级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评级的对象(层次性):信用评级可分为对债务人和对其对应的信用工具两方面的评估。一个合理,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应同时对这两方面评级,即信用评级可分为两层①确定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对债务人综合财务状况和偿还非特定债务能力的综合评估。②对信用工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担保、优先级别、受保障程度的考察,确定损失发生时的一些参数,如清偿率等。
2.信用级别的科学设置: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字母或数字的符号。我们依据这些符号来对信用风险作量化分析,一个有效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信用级别的设置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这些符号能合理按风险特征的不同区分各债务人及信用工具,评级符号的数量应满足对信用风险充分区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少,评级细分有利于更准确的分析信用风险,但相应的操作成本也会更大。不同的银行面对的客户,开展的业务各不一样,评级符号数量也各不相同,但其设置必须结合实际,评级符号一般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另一方面,由评级符号应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评级结果只是一个符号,本身只有排列顺序的区别,必须将每一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