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失业

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当通货膨胀率为0时,往往失业率大于0。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二):

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科学选取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选取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又务必思考我国国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特定阶段等多方面因素,趋利避害;还务必遵循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性,在立足现实环境和对未来趋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总要求,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经济基础,注意经济增长的渐进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引导生产者行为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继续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三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