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美术简史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间,史称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宣布其为新国教。
基督教合法后,开始有正式的基督教堂。
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
基督教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 拜占庭美术
[公元5世纪——15世纪]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改称君士坦丁堡。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西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国都,史城拜占庭帝国。 一直存在直至1453年。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形穹顶。
穹顶结构被加以变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顶连续构成开阔高大的内部空间的特殊样式。
到拜占庭帝国的中后期,四边侧翼相连的希腊十字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的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
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圣·索非亚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和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 从中能充分体会到圆顶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
圆顶似乎是浮在教堂上方,下面有一圈窗子,中堂连边的墙壁上也开着窗,光线与圆顶的组合,仿佛造就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天堂,再加上那些闪亮的镶嵌画,仿佛使人置身在一个非现实的幻景里。 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后,将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花,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 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8世纪——11世纪]
公元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帝国覆灭300年后西欧第一个皇帝。
他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 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中世纪,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罗马的拱顶和粱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着罗马式艺术与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王朝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此之外,罗马式艺术还有许多不太明显的外来影响: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艺术,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拜占庭和克尔特——日耳曼的传统。
所有这些风格在11世纪最后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也具有封建承包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离地面较高,教堂前后往往碑志碉堡似的塔楼,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 最丰富、最有地方色彩、最具创新观念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在法国有生动的表现。 南部图鲁滋省的圣塞尔南大教堂是一个例子。
他知识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的建成为标志。
杜勒姆教堂在苏格兰和英格兰边界北部,始建于1093年,虽然他的片面设计较为朴实,但中堂却是圣塞尔南大教堂的3倍。
罗马式艺术复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石雕的复兴。
罗马式教堂广泛使用雕塑装饰,在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块半圆形凹进去的空间,俗称“拱角板”,这里往往安装一块最大的浮雕构图,取材于“最后的审判”。
歌特式美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知己那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艺术无意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艺术开始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说,开始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
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们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在肋拱间填以很轻的石片和纤细的墩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最著名的歌特式建筑是法国巴黎圣母院。
它的兴建于11世纪初期以来城市的再次繁荣大有关联。 教堂建于1163年,平面布局中强调长度轴心。
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创造了一种显著的歌特风格。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直线,这样室内空间也相应具有了歌特风格所有“向上高升”的感觉。
12世纪到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它要求对教义的结实和形象在先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但由于苏热对于圣德尼教堂雕刻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雕塑呈现脱离建筑结构走向独立的倾向。表现手法也自觉模仿自然形象,追求感情表现,形成所谓“歌特式现实主义”。
最能反映歌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上的柱像。
它们代表着一种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重新恢复古典时代以来的三度空间的圆雕。 在其头部所表现出的温和特质中,重复显示出歌特雕刻的写实特征。
这里所谓写实性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与罗马式雕刻中幻想、变形的手法比较而言的,在这里出现的人物通常有着安静、严肃的表情和不断增加的体积感。
另外,教堂外部侧柱上的雕像将三个大门的景象连在一起,它们分别代表圣经中的先知、皇帝和皇后。 同时,在德国的瑙姆堡教堂,还出现了最早的供养人形象。但从风格上说,它们代表的是歌特式艺术中古典主义倾向。
歌特式艺术的绘画成就除了体现在受抄本的圣经插图中,还体现在大批的染色玻璃上。
由于苏热要求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一开始就成为歌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玻璃画的代表作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
歌特式艺术最早只是法国的一个地方风格,进而慢慢扩展,到了13世纪,则缓慢和各地风格融合到一起,各地区间又不断交流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歌特式风格。
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
一说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实际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意与反宗教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注意的色彩;
二,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担任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