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

作者:邵明升 刘小三

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07期

摘 要:《新旧西藏对比》是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旨在通过对比的手法建构和谐美好新的西藏形象。本文从媒介建构理论出发,在框架与话语的视角下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进行分析,进而理清西藏形象塑造生产的过程,提出《新旧西藏对比》栏目在西藏形象建构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并进行反思,给出建议。 关键词:西藏;形象;建构;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16-02 一、研究动机和抽样方法

《新旧西藏对比》作为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从12年末至今已播出了五年有余,在涉藏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西藏幸福和谐新形象的建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很大贡献。因此,本文选取《新旧西藏对比》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对其自2015年至2016年间《新旧西藏对比》的节目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话语分析,试析《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建构。 本文在抽样方法方面采取合成周抽样法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内容来进行分析。合成周即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周一到周日的样本,并把这些样本构成一个合成周[1]。 二、话语分析

通过话语分析,由文本的表层到达深层含义,是一种分析文本结构与意义的定性研究方法,重点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对《西藏新旧对比》栏目的话语进行分析,对全面准确地了在专栏中西藏形象塑造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话语分析方法上采取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话语分析方法,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1.文本层面分析。标题是文章中心,对于《新旧西藏对》栏目报道来讲,相对于叙事主体的话语来讲标题是对整体栏目主题的高度概括,经由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可以更加便捷地对报道主题进行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地理解报道内容。通过对《西藏新旧对比》专栏标题的分析能够了解其观点、倾向和意识形态的流露。费尔克拉夫认为,媒体在报道标题上表现出一种对客观情态的偏爱,包括明确的情态、肯定的断言和否定的断言[2]。通过对《西藏新旧对比》栏目的标题分析可以发现对比形式的标题约占三分之二,标题对仗工整,对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勤劳双手有劲头,幸福生活有奔头”“农业大发展,户户有余粮”“变化说不完,党恩似海深”等等。《新旧西藏对比》的栏目主题就是对比,标题多采用对比的形式也是对栏目主题的呼应,对仗式标题的优点还在于工整美观在主题突出方面也更加明显。标题的意义更为重大。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除了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大的作用是可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标题就能作者的立场,给受众传达什么样的积极思想。新西藏标题大多是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即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可能读不懂文章,但是通过理解标题就可以明白党的政策和发展方向,这就是标题的意义。

在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标题内容中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新旧西藏对比》中一些关键词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可以选取词频降序排列前五的词汇为主要分析对象。 从表1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新旧西藏对比》标题中的高频词汇大多为褒义词汇,其中“幸福”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党”“发展”“变化”“致富”等词汇相差不多。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新旧西藏对比》栏目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幸福”与“党”,关于这两个关注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重点表现的是在新西藏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勤奋劳动带来的。所以人民群众应该牢记党的恩情,紧随党的领导,在新时期下共同建设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另外在从栏目内容分析《新旧西藏对比》栏目,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栏目框架进行分析。在选取的《新旧西藏对比》的样本中每一期的栏目都是由经历过西藏和平解放的老人叙述自己的经历来构成栏目的主要内容。在栏目中采取一些过去西藏农奴社会一些被压迫受苦受难的形象,采用的图画均为黑白照片的形式,外加对叙事主体面部饱经风霜和严肃的神情进行特写描绘,进而构成黑暗压迫的旧西藏框架。比如在2015011901期“次旺老人讲述西藏变迁”中,老人在回忆旧西藏的生活时画面会出现相应的黑白图片,当画面回到现实则会进一步给老人面部的特写。新西藏框架的架构会在对比中具体体现。叙事主体首先会描述旧西藏的苦难,然后时空转换到当下,从生活各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新西藏的美好。这样的一个转换的过程就形成了原形象的利用与再造,通过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建构新西藏和平美好的形象。另一反面,选取的《新旧西藏对比》的样本中栏目的形式基本固定,均采用采访的方式,由叙事主体讲述或转述自己或者亲友的故事,以摄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固定媒介框架。叙事主体的个人表述经过不断的重复过程被不断扩大成集体表述,受众对于媒介形象的个体印象经过放大重复的过程演变为集体印象,这种集体印象就会成为受众对象西藏形象的认知形式。类似的的信息在相同的媒介框架上进行相似的加工程序,就会呈现出“多数交叠”的西藏形象。

2.话语层面分析。在话语研究中除却话语文本本身的选择会凸显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文本在话语实践层面上通过叙事主体的社会身份,性别,年龄不同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可以说话语通过主体叙事,在话语实践层面上分析可以揭示背后所隐含的权力运作。

“话语”最初产生于语言学研究中,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尤尔认为,处在某个语境中的说话者或作者是通过“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和实现自己的意图的。作为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连接点,“话语”正是陈述主体的表达结果[3]。在《新旧西藏对比》栏目中,采取的是采访的方式,主要由对新西藏深有感触的叙事主体口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在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中叙事主体在性别,年龄,身份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所选取的样本统计看可以看出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占据多数,具体比例为男性80%,女性20%。在年龄分布方面可以明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看到叙述主体主要分布在老年群体上。《新旧西藏对比》栏目中涉及的叙事主体其身份比较多,身份分类较为详细。主要有群众、干部、僧人、归国藏胞4个类别。

其中群众占到了72%绝对数量,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当时的社会制度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社会财产分配呈现金字塔形分布,上层的领导者占有绝大数的社会财富,而底层的劳苦大众则惨受剥削,很多农奴没有自己的土地,吃不饱穿不暖,毫无幸福可言。而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百万农奴不但获得了自由还分得了土地,新西藏带给了他们幸福的生活。这些劳苦大众是西藏新旧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所以成为了《新旧西藏对比》栏目的主要叙事主体。 干部群体在调查中占到15%。这一部分群体大多是一些村委会的主任或书记,他们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多数处于社会底层,在解放后得到了受教育机会,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丰富了自己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新西藏建设中重要的一份子,他们对于西藏新旧变化的认知与感触也更加深刻。选取这一部分群众作为叙事主体在《新旧西藏对比》塑造西藏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喇嘛身份在调查中占到8%。在藏传佛教盛行的西藏,喇嘛群体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变化,思想转换也是特殊且重要的一方面。从这一叙事主体所表现出的新旧西藏变化对于塑造西藏形象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角,因此这一身份群体可以适当提高。

3.社会实践层面分析。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所传播的信息所塑造的形象在社会实践层面应该具有一定意义。费尔克拉夫将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集中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作用于文本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从而对文本产生影响,这是一个相关建构的过程[4]。这一特质在《新旧西藏对比》栏目中能够高度契合。当下西藏会面对境外分裂势力和西方部分国家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为避免群众被误导,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媒介方面进行指导是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响下的新闻媒体应该认识到大众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进行宣传报道时应该遵循正确的新闻观念,维护国家利益,跟随党的领导。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新旧西藏对比》栏目紧跟党的步伐,塑造积极正面的西藏形象,这不仅是对西藏现实幸福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正确领导的一种肯定和自信。 三、建 议

自2012年12月1日来《新旧西藏对比》栏目历时近五年,在西藏形象建构在方面遵从客观实际,运用科学方法树立了幸福和谐的新西藏形象,代表了西藏主流媒体对西藏形象建构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的框架分析和话语分析,希望《新旧西藏对比》栏目能够通过平衡叙事主体差异,建构多元框架,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塑造更为客观的媒介形象。在叙事主体的话语表达方面要符合主体身份,不要过分拔高叙事主体的感受。做好自己,稳步发展,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使得《新旧西藏对比》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对幸福和谐西藏新形象的建构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