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答案:

一、填空题

1.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 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 2.情绪 人格 认知功能 3.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 4.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 5.詹姆斯和朗格

6. 刺激情景——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 渐进性放松法 8.血压 心率 皮肤电 9.心肺耐力 柔韧性 肌肉耐力

10.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 脑内神经肽假说 心血管健康假说

11.心境状态改善假说 注意力分散假说 认知行为假说 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心理控制感假说 运动愉快感假说

12.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 得以发泄 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

14. 个人统计学变量 个体生理状况 个人行为 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体育活动特征

16. 健康信念理论 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控制理论 跨理论模型

17.前意向阶段 思考阶段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保持阶段 18.认知过程 阶段变化的早期 行为过程 阶段变化的后期

19.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知识 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 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觉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行为意向 行为态度 主体规范

21.一对一的方式 小群体干预 社区范围的活动 政策干预

22. 情境安排 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 决策评定 社会支持 23.卡尔马克和马腾斯 “专心于跑步”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A. 5.B. 6.D.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C. 16.A. 17.A. 18.A. 19.A. 20.B.

二、 多项选择题

1.C. D. 2.A. C. D. 3.B. C. D. 4.A. D. 5.A. B. 6.A.C. 7.C.D. 8.A.B.D. 9.B.C. 10.A.B.D. 11.B.C.D. 12.A.D. 13.B.C.D. 14.B.C. 15.A.B.D. 16.A.B.C. 17.A.B.D. 18.B.C.D. 19.B.C.D. 20.A.D.

三、 匹配题

1、对身心关系的理论及其主要观点的匹配:

唯心论 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唯物论 大脑控制了精神 灵魂论 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现象论 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交互论 精神控制了大脑

突生二元论 只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2、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代表人物的匹配:

英格里士 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

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鲍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当事者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平、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功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与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能积极而适度表现的健全的心理状态。

樊富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

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它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3、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

精神分析流派 适应和发展才是考察心理健康的立足

点;

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 重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强调自我升华的能力; 4、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的匹配:

普罗查斯卡 计划行为理论 阿齐赞 健康信念模型 贝克 跨理论模型 班杜拉 社会认知理论 戴西 自我决定理论 5、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率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学解释的匹配: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单胺类

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 当人体处于运动过程时,血液

中氨基酸的改变会影响中枢递质的变化,而外周氨基酸

的增加是调节中枢神经化学、生理、认知等改变的重要调节因素。

脑内神经肽假说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有机体条

件反射性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血管健康假说 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

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以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四、 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20、× 21. √ 22. √ 23、× 24. × 25. × 26. √ 27. √ 28、× 29. × 30. √

五、 简答题

1.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哪一种更能增进心理健康?

答:总体来说,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是:

(1)长期锻炼和急性锻炼均能降低状态焦虑。

(2)体育锻炼与调节、降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关。

(3)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状态焦虑的减轻可能是因为身体活动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所产生

的压力与困难。

(5)体育锻炼对感受高度压力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效应。

(6)进行体育锻炼均能减轻焦虑,但在30分钟以内的锻炼效果最大。

(7)停止锻炼24小时内,焦虑程度会回到锻炼前的水平。 (8)体育锻炼降低焦虑与体育锻炼降低肌肉紧张度有关。

(9)渐进性放松练习与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但体育

锻炼比渐进性放松更能降低特质焦虑。

3.什么样的体育锻炼方式、锻炼频率、锻炼环境更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答:每次锻炼20—30分钟,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 选择腹式、有节奏的呼吸;非竞争性锻炼项目;闭锁式、可自定节奏、重复式的锻炼;带来愉快体验的锻炼。 4.简述体育锻炼与人格、认知功能的关系。

答:体育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1)在青少年时期参与运动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使个体在外向

性、稳定性和依赖性方面有一定的转变。

(2)锻炼的人相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更聪明、认

真、富有想象力,为人直率,而且有较强的自立能力。 (3)锻炼可以使A型行为特征发生积极的变化。 (4)可以培养勇敢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情感。

(5)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6)体育锻炼抗议通过提高个体的身体自尊而对人格产生影响。 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1)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2)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3)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4)体育锻炼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5)体育锻炼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5.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哪些?

答: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