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 教案 护理学基础

教 案

(2017-2018学年 第2学期)

教研室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教 师 职 称 课 程

马江平 助教 基础护理学

年 级2015级本科护理学专业

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教 案

长治医学院 2017年04月25日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 教 学 目 标 导言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教 学 内 容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三、脉搏的测量 总结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思考题 参考资料 课后分析 1.体温和脉搏异常变化的观察评估 2.正确测量体温和脉搏的方法 体温和脉搏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口腔测温适合哪些病人,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李小寒等主编《护理学基础》第五版 通过讲述体温和脉搏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两者的异常变化的观察和评估以及如何进行护理。 系别(专业) 护理学 本章节授课时数 2(80分钟) 人 数 145 次数 1 年级、班次 2015级5~8班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一、二节) 识记:能正确说出体温和脉搏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理解:能正确识别异常体温和脉搏 应用:能正确测量和记录体温和脉搏;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体温过高患者制定护理措施 2min 15min 17min 10min 8min 18min 8min 2min 授课教师:马江平 职称:助教

时间 2min 教 学 内 容 导入课题 患者,女,26岁,文员。40岁,体温在39~40℃左右波动,持续两周,日差不差过1℃。脉搏106次/分,呼吸28次/分.患者神志清,面色潮红,口唇干裂。患者精神不振,食欲差,对健康表示担心。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你将如何护理这位患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备 注 ˊ 15min 机体温度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储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共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的方式为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2.散热过程:以物理方式散热。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能散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四种,即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1

(1)辐射: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 (2)传导: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形式。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及导热性有关。由于水的导热性好,临床上常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到散热的原理。 (3)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形式。受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速度、温差大小的影响,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 (4)蒸发: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方式。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有不感蒸发(不显汗)、发汗两种形式。例如:临床上对高热患者采用乙醇拭浴方法,通过乙醇蒸发,起到降温作用。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等于或高于人体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调节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其方式是: 1.温度调节器:分为外周、中枢温度感受器。 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 (四)体温的生理变化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