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8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8 苏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高一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下,来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地位与价值,他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篇典范之作。该篇作者史铁生将十五年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感受,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们的学生。这种传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会从某一点入手,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学习过程。这种沟通其实正是学生开始学会从自己的个体需求去阅读、去学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这种情感撞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他足以唤醒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去自我寻找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提高研究性阅读能力。此篇课文仅为节选的一、二部分,读本上还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相应的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均可以拿来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2、理清本文两条线索并行交织的结构。 3、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情感目标: 1、、体悟地坛所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

2、体悟作者设身处地设想母亲的种种心理。

3、体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超越态度。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优美或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本课作为自读课仅有一课时的时间,教材处理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地坛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找出对地坛中几处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每处描写的情态,体会描写中包含的意味及所折射的作者当时的心态。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他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而在第二部分的设计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如何与文本沟通、与作者沟通。在充分的语言品读中挖掘内在的情感蕴藏,尤其是与自己看似最亲的母亲的情感沟通是否已做好。或许会从史铁生的彻悟中翻然悔悟。我们乞求学生读语文,到底要读会什么。是时候觉醒了。如果我们多一点本真的情感触动,我想也该知足。如果有了这最珍贵的阅读启发,接下来就是学生自发的阅读需求,离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目的也不远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训练法等相结合。 教学实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起感受

听音乐,说出曲名和作曲者?生答: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

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不公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教师满怀激情地介绍) 二、简介作者,走进内心。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0岁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幻灯出示,请学生帮助介绍)。 三、理出线索,体悟意义

过渡语: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的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1、 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解决方法:化为小问题,阅读提炼,互相讨论。

展示成果:地坛“荒芜冷落”具体景象: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雕栏坍圮。但无法掩盖的是它的生气与活力。老柏沧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正是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进了地坛。置身与其中作者看到了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印证了“荒芜并不衰败”。我终于明白了: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至于如何活的问题也将会在地坛的万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个譬如:落日灿烂,鱼燕高歌,脚印猜想,古柏永站,气味想起,播散味道。让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闻去品才能明了。(以上结果是在书本上整理得出的,学生回答以书上原句为主)。

2、自读第二部分。提供阅读思路:地坛给予作者的感悟仅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谁给了他生存的启发,成为他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支柱。仔细阅读第二部分,试着去体会母亲的种种心态。

化为小问题:1、母亲在我独自跑到地坛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2、我是如何体味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无视这份真情?

3、在母亲离开的岁月里,我又是如何彻悟的? 分组讨论,写出结果。(请学生找出书上原句作答) 问题1:无言准备,忧心祈求,悄悄寻找,焦灼牵挂。(以上结论需从不同段落中搜索并经过归纳而得出)

问题2: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母亲的用心良苦,那就是写作“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但是他也曾无视这份真情。“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发了疯似的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也不说。”“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他。”(还可找出别处理解)

问题3、母亲的逝去使得我有了更多机会的觉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却没人保证他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的深彻”“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或羞涩?”“她 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的鲜明深刻。”“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以上理解散见于各处,学生需深入体会细心查

寻)

四、阅读反馈,挖掘情感。 点拨1:成长中的我们是否都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可否为我们讲述与母亲相处的感人情节亦或是遗憾、亏欠、内疚的生活画面? 学生各抒己见:母亲的伟大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我发现有一次母亲跑来学校送伞,我明明看见了却淋雨回家,我不想让人认出我的母亲是如此的寒酸;母亲每每关心、询问,我总报以冷漠的态度,甚至故意发脾气来结束谈话;我不愿意跟母亲一起上街,一起出去玩,跟她在一起没劲。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坦诚让人敬佩,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不幸离开了你,你将会如何面对你的心灵的责难,请珍视你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天

点拨2:能否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亦或是你如何理解母爱的伟大?

引出第二个话题,学生各抒己见:母亲是我生命的缔造者,我们血脉相通、紧紧相依;.母亲 天下最旖旎的一条河,将青春连同最后一滴水都注入我的血液;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母亲就象是一部长电影, 永远珍藏在我们敬仰的心底。母爱,最无私的爱也是最平等的爱,他没有等级之分,没有阶级之分。他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没有了母爱,世界将会怎样?(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激活,尽情倾泻自己的情感世界,看到了打通的魅力)

总结:有了地坛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亲的人性给予,史铁生终于闯开了一条成功之路。但这仅仅只是一股源泉,我们还要去寻找。。 五、延伸阅读,指向读本。不妨请大家走进读本,去探询他背后的其他源泉!学生阅读读本,思考:作者有那些人生感悟,你受到什么启发?摘录优美警句。以上阅读反馈以两种形式展现。一学生朗读精彩语句,谈出个人感受。二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优美语句并稍作点评。六布置作业:专题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

板书设计: 我

地坛(自然) 母亲(人类) 说明:本教案是一次公开课的实战演戏。作为自读课进行教学探讨,尽量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为主,尝试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这堂课上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我们不应过多的介入文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打通、与作者打通才能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探究。那堂课学生确实有所启悟,课堂上始终热情昂扬。大家都沉醉于史铁声为我们营造的情感氛围里,当学生们读到动情处时,甚至有人忍不住流泪。当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母亲时,我知道他们爱他们的母亲只是有太久的时间忽略了自己身边最亲的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母亲都忘记了爱,那么他们还会爱谁呢?既然已激发起阅读的动力,又怎么不会深入的探究?该课学过以后,在以后的两星期周记写作中陆续有近60位学生写了有关母亲的文章。其中很多作品感人至深。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